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50周年
张澜先生与南充丝绸业的发展
伍定明
民主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澜先生早期在家乡四川南充从事社会活动中,积极倡导实业救国,身体力行创办实业,为发展南充丝绸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源远流长的南充丝绸
公元前5、6世纪,我国的丝绸已传播于西方,丝绸之路畅通以后,东西方贸易往来络绎不绝,在物资交流的同时,也促进文化技术的交流,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到了西方。6世纪时,波斯国派遣特使到我国学习蚕桑种植和丝织技术,还从中国带回蚕种、蚕桑。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织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蒙古、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是发展蚕丝的得天独厚之地。南充蚕丝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特产品四大传统优势,是我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全国享有声誉。
周初,巴辖阆中(包括今南充、西充)等地的桑、蚕、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从汉章帝时起,广安等县以布帛为租,开了以丝绸为田赋的先河。至隋“永业田”兴,“蚕丝之月,女皆事蚕”,形成了家庭桑园的雏形。唐宋时期是南充蚕丝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各县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以课植农桑,一时形成了家家养蚕缫丝的局面。诗人杜甫在南充留下的《屏迹》一诗,有“桑麻沈雨露,燕雀伴生成”之句,诗人贾岛路经南充在《题嘉陵驿》中写道:“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这正是对当时南充蚕丝生产的真实写照。唐开元中,南充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在首都交易中称冠全国,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日本奈良原帝正仑院所藏古绫,即为南充产品,至今视为国宝。宋代在各县专设技术人员教耕桑和丝织加工,蚕丝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皇室用的锦绮等丝织品,多为南充所贡。诗人陆游在《岳池农家》诗中云:“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写出了农村缫丝的盛况。元代“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南充蚕桑曾起过积极作用。明代规定五亩以上必植桑一亩,使蚕桑得到发展。明嘉靖初,顺庆府通判王仁“有高节,始终不渝教民农商”,使南充丝绸的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末清初时,战乱使南充千里荒凉,百业殆尽,蚕丝生产几乎毁灭,直至清康熙年间,南充蚕丝业得到复苏。阆中知府马书林大力提倡劝课农商,有的县明令谷雨之后停征停讼不误蚕时。清末,顺庆知府苗颖章亲率部属,于城门外种桑三万余株,以提倡蚕业,使南充丝绸为四川之盛。出现了“野戍烽烟静,山村桑拓稠”、“墙下栽桑,室内养蚕”的景象。“闽、粤、吴、秦各省大商携重资云集郡城,仰食者多”,场面热闹,对南充地方收入是可观的。道光18年,保宁府开设了第一家丝厂,到宣统2年,顺庆保宁二府已开有缫丝工厂数十家,织绸机房近百家。
民国初期,南充丝绸远涉重洋,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连获世界金奖,蜚声海内外,南充由此呈现出“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兴旺景象,蚕丝业也走向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南充被省府列为重点,成为蚕种改育先驱,带动了全省土种向改良种、土丝向改良丝的转变,机器设备由脚踏手扯过渡到了自动化和电气化。
二、兴办学校,培养丝绸人才
1906年,张澜担任南充顺庆府官立中学堂监督。在日本留学期间,张澜对日本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和研究,认为国家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教育和实业,而南充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是丝绸业。张澜充分认识到丝绸业发展对振新南充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张澜指出:南充兴办教育和实业,必须从蚕丝业入手。并制定实施方案,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以促进蚕丝业的发展。南充蚕桑事业以后能蓬勃发展,首创之功,始于张澜。清末民初,南充不知有多少人受张澜影响,相继投身蚕丝业。
(张澜兴办实业的文稿)
朱德在顺庆府官立中学堂读书时,受张澜影响,于1906年学校放假时,带良桑“嘉陵桑”300株回到仪陇家中,亲自栽在旧居附近田坎边,帮助家乡发展蚕丝业。其母钟夫人还成为养蚕能手,伯父朱世连还会土法取丝。
(1906年朱德在家乡栽种的桑树)
罗瑞卿在张澜任校长的南充县立中学蚕丝班读书时,于1926年创办了全省最早的蚕丝刊物《蚕丝季刊》,宣传革命理论,发表蚕丝专业文章。
岳池县朱炳江与张澜是同期秀才,两人志趣相投,交谊深厚。受张澜影响,回乡后力主实业救国,不但自己家族栽桑养蚕,同时带动乡邻广栽桑多养蚕,并与哥哥一起,办起了“炳瑞丝厂”。
1914年,张澜为培养地方实业人才,创办了南充乙种实业学校,开设蚕丝专业两个班。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他教育学生学习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种桑养蚕与缫丝,学生毕业后回乡生产。
1916年,张澜先生任嘉陵道尹。上任后,坚持以教育唤醒民众,在南充县立中学设立农蚕部,以嘉陵江中坝为桑园基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栽桑植种、养蚕制丝技能教育,对南充蚕丝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张澜先生担任南充自治会会长,同时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张澜先生规划用十年时间,大力发展南充蚕丝业,达到“南充丝绸的精良程度最低当与苏杭匹敌”这一目标。培养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南充蚕丝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张澜将南充县立乙等实业学校并于县立中学,另买许姓产业,修蚕房6间和调理室、贮桑室各1间。
(张澜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时与夫人刘慧征及儿女合影)
1922年,南充县立中学招二年制蚕丝速成第一班,建蚕房4间、寝室2间、缫丝场1间。
1923年春,南充县立中学招收蚕丝速成第二班。注重培养染织、缫丝方面的技术人才,并计划派人到杭州染织厂学习。
1924年,张澜将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县立小学、实业学校合并为一校。合并后的南充中学是一所较为典型的实业学校,也是当时四川省内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是四川创办职业教育之始。学校分为师范、附小、农蚕、中学四部。同年春,招三年制蚕丝速成第一班,主要培养制丝精良的技术人才,为地方丝业界储备专门技师。
1925年,南充县立中学又招收了蚕丝实业班第一班。张澜苦心经营,在学校修建西式蚕房7间、烘茧房2间、煮茧房3间、缫丝场一幢。另修整理房、讲堂、寝室、厨房、浴室,有农场、桑园,还与本地印染业合作,成立嘉陵绸厂,以便学生参加生产实践。
1936年,四川省建设厅拟在川内重点蚕区创办蚕桑改良场,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桑蚕丝的质量,指导全川蚕桑改良工作。消息传出后,乐山、合川、三台等地方政府四处活动,都想争取将改良场建在本地。经张澜等社会名流力争,加之历来南充在蚕桑丝绸上的名誉都比其他地区高,故而四川建设厅决定将改良场建在南充,并派蚕桑专家尹良莹来南充任场长。3月24日,四川省政府决定利用南充县立职业学校部分校舍及设备,成立“四川省蚕丝试验场”(今四川省蚕桑研究所前身),归建设厅领导。
1937年春,经四川省建设厅、教育厅批准,将南充县立职业学校改组为蚕丝试验场。由两厅和南充县政府合办,尹良莹兼任场长和校长。
1938年春,张澜赴成都与建设厅厅长何北衡、教育厅长蒋养春协商,“南充职业中学,将来改为省立学校时的办学经费问题。其经费由建设厅、教育厅平均担任”。
1939年7月,经四川省政府325次会议决定,将学校收归省管,改名为“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尹良莹仍兼任校长。当时场校虽然是两块牌子,实际上是一套人马。“省立高蚕校”虽改由省府管辖,但经费问题并未落实。
1940年12月9日,张澜亲笔致函省教育厅长郭子杰,除批评何北衡的行为外,还要求当局勿自食其言,应仍循旧议,并予经费大量增加。张澜虽不再担任校长,仍时常关注,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学校的发展大声疾呼,为培养蚕丝人才殚心竭力。
(张澜致四川省教育厅长郭子杰)
在张澜的关心支持下,“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成了四川省蚕丝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今天“四川省蚕丝学校”的前身。张澜实为其奠基人。
三、兴办丝绸业,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张澜从南充历史、地理、实业现状等方面分析,“南充地上最宜种桑,养蚕缫丝的劳动费时不多,所获得的利益比较别项物产独厚,详细考察南充的出产只有蚕丝可望发达”。因此,张澜以发展蚕丝缫丝业为振兴家乡的先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其实业救国之策。张澜在任嘉陵道尹期间,就力图改变南充丝绸技术落后局面,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以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张澜派盛克勤、王行先赴日本考察学习蚕丝技术,随后盛克勤考入日本蚕丝系统学习。王行先学习考察数月返回南充,将几个月来对日本蚕丝业考察的先进生产情况,向张澜先生作了详细汇报,认为日本蚕丝品种质量优良的原因是:由国家开办制种场,统一发展优良品种,为生产出口丝提供了优质原料。
1914年,盛克勤从日本东京高等蚕桑学校毕业归来,张澜与其筹资共同创办南充果山蚕业社,开始改良蚕桑。他们从江浙引进湖州蚕桑改良品种,该树种枝条粗壮,叶大肉厚,浆汁丰富,逐步取代本地的野生桑树。在向江浙引进蚕桑改良品种的同时,还举办蚕训班,向蚕农传授新的科学植桑育种养蚕技术,并把家庭成员组织起来,专门育种制种。
在培养蚕丝人才的基础上,为了兴办地方实业,张澜根据南充农业的特点,大力提倡栽桑养蚕和发展缫丝业。在张澜先生的倡议下,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了蚕务局,下设实业所和制种场,并由农会租用官山荒地育苗,每年春秋之际在各乡场廉价出售给农户。制种场设专职技术人员攻关,改良蚕种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
(张澜创办的六合丝厂)
南充实业所从推广桑株栽培入手,涵请各乡场农会就近租地用作苗圃,专门培养桑苗,然后用极低的价格将桑苗发给农民,款项不足便由实业所设法补助。当桑苗播种接条之时,由实业所分派技术人员前往各处指导。由于安排合理,指导得法,在第一年,南充就有40多个乡场建有苗圃,育桑苗10万多株,桑苗的发育十分茂盛。那时南充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许多农家无力买种买苗,张澜为了扶植这项事业的发展,主张“将桑苗长成时用极低的价发售与该场农民,款项不足就由蚕桑实业所设法补助,并且播种接条的时候也由实业所派人员前往各处苗圃指导一切”。有桑就可养蚕,实业所又派人到乡间检查蚕种,指导育养,并办起制种场,以改进蚕种,提高蚕茧质量。由于张澜的大力倡导和实业所的切实工作,南充各乡农民均乐于此事,栽桑养蚕之风盛极一时。到1929年,仅南充县栽桑面积就达15万亩,年产桑叶75000万公斤,养蚕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30%以上,产茧量达105万公斤,为南充蚕丝织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在制丝方面,仿效日本铜锅和细瓷眼导丝,丝的条干均匀、色泽一致、光彩夺目,国际国内市场畅通无阻,南充生丝的质量因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19年,在张澜的积极支持下,盛克勤招股集资,开办了六合丝厂。1921年,王行先也集资开办了源昌丝厂,这两个厂是借鉴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的,因而生产的丝质量提高了一大步,六合丝厂生产的“金鹿牌”生丝还曾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两厂还专门生产“一、三”规格的国际需要产品。这种产品当时在国际市场很畅销,价格也由原来的六百两银一担涨到八百两银一担,赢利很丰。此后南充缫丝工业发展迅速,陆续兴办了同德、永和、义隆、泰记、聚和源等大小二十余家丝厂,十多家车房,工徒达五千多人,年产生丝四千五百多担,年出口二千多担,生产欣欣向荣,步入了民国蚕丝业的鼎盛时期。
(六合丝厂旧址,六合丝厂所在地的都京镇,被命名为“中国丝绸第一镇”)
鉴于南充织绸原料充沛,有开发前途,但又为当时技术落后所制约,1925年,张澜先生为了使南充织绸业赶上缫丝业的发展,提倡大力发展织绸工业,他与奚致和、伍伯坚、罗玉庭、罗彦儒、尹佐泉等人,集资大洋2000元,创办嘉陵织绸厂。向上海铁工厂购买提花机、自卷机,派伍伯坚到杭州参观学习,请彭少全、范文华、裘绍伯三位师傅来南充培养织绸工人。改手工织造为机器提花,机器自卷,改手工抛梭为手工拉梭。铁机的使用,技术的改进,既减少了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产值,加快了生产的速度,而且品种规模增多,产品质量大为提高。1926年织绸厂正式投产,有织机40台,工人是招收来的青年学生,通过培训后才正式任用。第一任厂长是伍伯坚,副厂长为尹佐泉,厂址设于南充火神庙。投产后,相继生产嘉陵葛、华丝葛、嘉陵线春、花素软缎、花素大绸,形形色色,质地精良,色泽优美。盛克勤也为绸厂引进杭州、成都生产丝绸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丝绸产量与品种质量。
嘉陵绸厂的创立,使南充的织绸业从脚踏手扯的时代,步入半自动机器提花自卷的时代,人均产量从手工时代10余尺提高到20余尺,质量与苏杭不相上下。嘉陵绸厂的建立,标志着南充织绸业向现代化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后来张澜等人又兴办了五福绸厂、惠通绸厂,还引进了上海、浙江的一些先进设备与技术。嘉陵绸厂、五福绸厂、惠通绸厂,被公认为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提高产品产量质量方面成效卓著,对整个南充丝绸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四、积极支持、引导、鼓励,为南充丝绸发展竭尽全力
纵观南充丝绸业的发展史,在清末民国初短短几十年里所取得的成就,胜过了先前的几百年。而张澜先生在这一时期曾先后任职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办学校,办实业,始终致力于蚕桑人才的培养,丝绸实业的发展,为南充丝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4年张澜亲自栽种的桑树)
张澜任四川省省长时,于1919年2月16日呈大总统为考核属吏暨奖励士绅呈请分别给予勋章,对为推动地方丝绸业做出成绩的官员及士绅进行表彰。文中云: “三台县士绅陈开沚,在前清光绪二十二三年,即提倡栽桑养蚕,数年之间成效大。著撰有裨农撮要一书,呈部考核奏奖五品顶戴后,研究新法,设裨农丝厂,所出丝质运沪出口,几与日本丝比价,并竭力提倡,逢人勤道。复撰栽桑养蚕浅说,刊印数万本,散步全川。倡兴之志,老而弥笃。比年附近数十县,无不观感而化。所在绿云,弥望出丝甚夥,不特化瘠为腴,并且易俗移风,于国于民厥功皆伟,应请给予三等嘉禾章。合川县士绅张森楷,当光绪末年,亲赴日本、浙江调查蚕业,并在浙聘请教师于合川大河坝创设蚕桑学校,是为川省实业学校之最先者。该绅办理该校,亲身督饬,学理实习均增完善。现在川省各县蚕桑学校教习暨各丝厂技师,大半系该校学生,成绩优良,为利甚溥。虽该绅办理数年,即因事舍去,但成效大。著前功难没,应请给予五等嘉禾章。”
1916年担任嘉陵道尹期间,张澜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地方丝绸人才,鼓励和支持民众栽桑养蚕。
1925年至1929年是南充丝业最盛时代,有27家缫丝厂,工徒达2万人,年出口丝三千担。由于日丝畅销,川丝难销。1930年,半数丝商歇业,1931年,因战乱丝商又多受派垫军款之苦,丝业一蹶不振。为此,张澜与商会会长奚致和等商议细丝之销路及发展本县工业之办法。决定向丝帮及织绸帮建议,共同集资办一电织机绸厂,用丝厂所缫之细丝纺织华丝葛,推销内地,抵制外货。如是则本县所出之丝,本县即可销用,无须远道图售,各丝业商人,对此主张,极表赞同,筹划招股,集资2万元。
从1938年起张澜担任四川省丝业公司历届董事会董事。 张澜还向四川省政府建议创办蚕桑改良场,用以发展南充蚕桑事业,并与本地染织业搞协作。
为解决南充发展丝绸的资金问题,1943年9月21日,在张澜的倡导下,西南合作丝号在南充县商会成立,地址在南充县银行内。西南合作丝号完成集资和向中国银行重庆分行南充办事处低利息贷款1000万元后,及时解决了当年丝业公司收购蚕茧资金短缺问题。
南充蚕丝业的迅猛发展,使轻工业随之而兴旺,南充很快便成为蚕丝、绸缎、桐油和其他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成为川北的重镇。
经张澜及南充地方人士的几年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南充的蚕丝业发展起来了,从产到销成了一条现代化龙,一跃而为天下知,享有了“四川实业模范区”称号。“20年代后,南充日益成为四川蚕桑业和丝织业的中心地区之一。南充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与张澜先生的倡导、创办实业有密切的联系,也与张澜先生创办的实业教育、广植人才的影响有关。”因此,南充蚕桑丝绸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全系张澜创办与推动发展的。
作者单位: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张澜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