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娶亲

作者:张澜文化研究院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2-03-18 10:00 点击:526次

秀才娶亲

     1894年,22岁的张澜考上秀才后,张澜的父母开始商量起张澜的婚事。“孩儿他爸,三儿的年龄也不小了该成亲了,现在秀才也考中了,再不提亲,恐怕别人要笑话我们家了。”王氏对丈夫说道。听着妻子的话,张文倬也点点头说:“三儿是该成亲了,可是,家中太贫寒,谁愿把女嫁到这里呀”。说着夫妻俩忧愁起来,这一晚,夫妻俩都没合上眼,为张澜的婚事焦虑着。

正在这时,嫁到西充县车龙乡的张澜的大姐带来了喜讯。西充县车龙乡有一个杨姓的大姑娘,人品好,又能干又贤淑,一手女红做的很好。她家看上的是张澜的人品和学问,至于聘礼多少都没关系,只要有个意思就行了。张文倬夫妇一听十分高兴,立即写下张澜的生庚八字,交给了大女儿带去杨家。几天后,他们收到了杨姑娘的生庚八字。就这样在张澜不知晓的情况下,父母替他订下了终身大事,两家并约定,第二年开春后迎亲。

婚事定下来后,张文倬夫妇又商量如何向儿子说这件事。“娃儿他妈,三儿这个人志向远大,不晓得他满不满意这桩婚事!”张文倬对妻子说道。“我看没得啥 ,三儿是孝子,很听话。再说杨家姑娘也不错,三儿现在这么大了,应该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我想他是不会反对的。这件事就由我跟三儿说吧。只要他没得啥,过几天就叫他到杨家去相亲,尽快把这件事给办了。”王氏的一番话,说得张文倬直点头。

晚上,母亲将张澜喊到一边,给儿子讲了这件事。张澜听了后,脸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一样,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在母亲的启发下,张澜点点头,算是同意了。成亲对张澜来说,他看得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业有成,能够在将来一展自己的抱负。杨家这门亲事,他完全是为了不违背父母的心意才答应下来的。

根据川北的婚姻习俗,女方的父母看中了张澜,便央求媒人到张家说合,定婚成戚。定婚兴请算命先生“合庚”,合上“庚”才能婚配。张澜与杨氏的生庚八字相合,所以张澜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定了下来。文倬先生请阴阳先生按杨氏的年庚,选择不犯凶煞,大吉大利的结婚日期(一般都选冬春季,故现在冬季结婚甚多),日子定在春节后。定婚兴“纳吉”,俗称“插香”。插香男方要备制衣料、首饰、四色水礼、红香三烛、红烛一对和线纸等物。富者抬盒,贫者挑背,由媒人护送至女家,称曰“请期”。女家给男家也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等礼物,称曰,“还贴”。

 半月后,张澜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西充车龙乡杨家相亲。杨父见张澜生得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心中很满意,还想了解张澜的学问。于是就对张澜说:“贤婿喜欢《诗经》,想来对联也不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如何?”“请岳父赐联。”张澜客气地答道。杨父问“门外千山绿”,张澜答“室内春意生”。“十年寒窗,晨昏孤灯照单影”。杨父又出一联。张澜一听,心想这不是指我考读尚未成家吗。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三篇锦绣,烛影摇红喜成双。”“好文采,此子不错!”杨父不由得在张文倬面前夸奖起张澜。当然躲在暗处的杨姑娘看到这一幕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1895年,春节刚过完,张家就在为张澜的婚事忙碌起来。虽说在召善沟张家是小户人家,而且还是佃的别人家的房屋和田地。但三儿的婚事还是要办好,不说怎样风光,亲戚朋友总还是要请的,宁可自己过紧点,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才行,张文倬这样想着。张澜家本来就穷,一年收成下来,除去开销所剩不多,而所剩之钱还必须全部留下来,送儿子读书考功名。乃至母亲在张澜结婚时都不能为张澜缝一件新衣裳,只好向四姑借件新衣服用两天,张澜拜堂时穿。为了张澜当新郎能够体面些,母亲还特意在莲池街上扯了几尺鸡肠带作为张澜结婚时的腰带。

婚日头天,张家备办丰厚礼物放于两人抬的大木框,请人用抬盒、滑竿、抬礼物,随花轿吹打到杨氏家,谓之迎亲。这个过礼迎亲日称曰“起媒”。是日,女方要请命好的妇女“上梳开脸”,晚上还有一群女友陪伴杨氏 “座歌堂”,用嫁歌“哭嫁”。其内容叙述父母养育之恩,乡友难别之情,声声离不开“我的妈、我的娘”。

翌晨,杨姑娘穿戴一新,头盖红帕,在女友的簇拥下,进中堂,拜别祖宗、父母、兄弟姐妹和众亲友后,乘花轿启程,称为出阁。起轿时要撒筷子、米饭,以示龙凤吉祥和快生儿子。一路上旗伞飘飘,固乐不绝。杨姑娘在兄嫂的陪同下被送至张澜家,名曰送亲。

张澜家门前张灯结彩,摆迎凤酒,司仪高喊吉利言词。这时点红香,鼓乐声响,鞭炮齐鸣。一乘大花轿将杨家姑娘抬至张家大门口,先杀鸡回神,再由“多子多福”的中年妇女挽扶新娘杨姑娘下轿,踏着红毯到中堂举行拜堂仪式。司仪先生说吉利话,随后又喊:“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继拜祖宗,夫妻交拜,转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坐床沿,新郎张澜将新娘杨姑娘盖巾揭掉,喝交杯茶。虽说张家是山沟里的穷家小户,但请客,送礼,摆席,赞礼,闹洞房却一样也不能少。

这一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都到张家贺喜。张文倬人品好、人缘好、又是教书先生,再加上秀才娶亲在这穷山沟里也是一件新鲜事,天大的喜事,所以这一天,来宾特别多。这一天,张家确实喜气洋洋,热闹极了。中午大宴宾客,席间新郎张澜、新娘杨姑娘去每桌向亲朋好友敬酒致谢,晚上亲友嬉集洞房闹房,尽兴方休。当时,新娘除了敬酒,不得出房门和进食。翌日参厨,回门。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小事,刺痛了张澜及母亲的心。在张澜结婚的这天中午婚宴后,正在新房里的张澜被四姐叫到了母亲的房间里。张澜一踏进门,只见母亲坐在床沿上,面色很不好看,像在生气,旁边竹椅上坐着大舅母。不知为何,张澜一见到她,就下意识地朝自己身上这件大袍看了几眼,然后才过来行了礼,叫了一声大舅母。然后再转过身面对母亲问道:“妈,你有事叫我?”母亲指指张澜身上这件自己替他向这位表弟媳借来做新郎穿的长衫,正色道:“三善,你把长衫脱了,还给大舅母。”

“现在?”张澜像吃了一个冷拳似的一愣。

“是的。你大舅爷今晚要穿它应酬去。”母亲面容严肃地说道。

张澜稍稍迟疑了一下,但没等母亲再说话,已将长衫脱下,折叠好,恭恭敬敬交到了大舅母手里,还说了声谢谢。

“真不好意思,昨晚上借,今天下午就来要,实在是你大舅等着用,我也没法,真正过意不去,三老表你不要见怪。”接着,大舅母双手早已将长衫接了过去。“那有什么,你别挂心。”张澜笑着说。

这位大舅母拿了长衫,立即动身,母亲把她送到大门后,就回到房内坐在床沿上,长吁短叹,一语不发。

“妈,你千万不要为这小事生气。”张澜说道。“刚才你大舅母吃过喜酒放下筷子就要来要衣服,我们佃户人家穷了点,亲戚就这样对待我们,我能好过吗? 你做新郎总该穿过三朝,至少也得穿上一天,这不是给我们难看吗?”母亲气得脸色也变了。“妈,这没有什么,无所谓的事,只求你别生气就好。”张澜安慰道。张澜事母至孝,最怕母亲生气,平时娘一生气,他就跪在地上不起来,直到母亲缓过脸色来方才起身。

就这样23岁的张澜穿着借来的长衫,拴着母亲扯来的鸡肠带,戴着父亲借来的青布瓜皮帽,与杨姑娘结成百年之好。婚事过后,借来的长衫和帽子立马还给了人家,留给张澜这位新郎官的,只有母亲给他扯的一根鸡肠带和无数的思考。于是,张澜开始朦胧地认识到,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贫困,实在不能这样拖下去。出路在哪里?或许只有通过变革才有转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渐渐地影响着他。从那以后,张澜不再闭门读死书,而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

上一篇:一双布鞋

下一篇:民主生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