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举行的第四届张澜家风展上的讲话
张雯松
他是保路同志,他是良师益友,他是爱国民主人士,他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是张澜。
辛亥革命是一百一十年前仁人志士的革命和探索,这些仁人志士对此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百年锐于千载”。而在辛亥革命前夕爆发的由张澜先生参与和领导的以“破约保路”为目的保路爱国运动则是这场革命的导火索。
张澜先生作为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关键的历史时刻,并总是能够做出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选择;回看历史照片,无论在哪个时期,他的眼光总是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和执着。现在我忍不住会追问,身处百年前物质贫乏、民不聊生的乱世,一介布衣,在面临每一个生死攸关、巨大的利弊得失选择的时刻,是什么让这位老人一直保持着大无畏的勇气和为民为国赴汤蹈火的决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在人生一个个十字路口的抉择?民盟盟员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说:“先辈之大,乃在于他将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能动性,完完全全地,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改造国家,拯救民众的中国大事业之中去了”。
先生一生坚持原则,不做无原则的交换,哪怕是用生命的代价;
是他敢于在强敌环伺之时,在脖子上架着大刀,怒视赵尔丰,喊出:“大家同心协力,立誓保路废约”的时代最强音的时刻;
是他立即谢绝孔祥熙知道建华中学经费困难而捐款的时刻。“我要了钱,就封住了我的嘴,绝不能因小恩小惠就失掉了自己的立场。”
是他在李闻追悼大会不畏特务环伺,说出可谓民主和平而死;而在会后险遭特务毒手的时刻;
是面对国民党的屠刀,为避免各地盟员更大的牺牲,在民盟自行解散公告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刻;
是他在被困居上海,写下“以义持己,则威武不能屈”的时刻;
是在主席对梁漱溟先生震怒,斥其反动透顶,先生在会后就此事给主席写信为梁辩诬的时刻;
去年去世的原民盟老主席丁石孙先生在张澜诞辰130周年纪念会上曾经讲过:靠什么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这里边,首先起作用的恐怕还是品德、人格的因素。
遥想当年民盟的大师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对彭真市长说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的梁思成先生;坚持走下去调研的费孝通主席;多次远赴贫困地区支边的钱伟长和丁石孙校长;大声疾呼“良知复苏”的冯克熙先生;他们和张澜先生一样,不是为了金钱和权力,而只是在践行每一个民盟人的良知和理想;
当下,总有一句打着契约精神招牌的话听着刺耳:“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是难事”,现在也许这是常见的。但是真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交换的,是风骨、是原则、是做人的态度、是不把灵魂出卖给靡菲斯特的决定;我们缅怀表老,我们呼唤大师们的归来,更多的是在呼唤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和原则;
张澜先生在诸多称号之前,应该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先生的教育活动,从清未到新中国的成立,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从蒙馆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私塾、小学、中学、大学和留学教育,举凡现代教育的各个层次与类型,他都做了探索和尝试,并大都卓有建树,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至今仍铿镪有力,闪闪发光。
先生主张教育平等。他在其1929年的论著中提出“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应该有入学的权力,不仅应该免除学费,而且应该设法使出了很多间接税的工人、苦力、贫农和雇农的子弟能够读书,这也是国家兴学教民的本意”;他的的这一思想和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我国正在推广的普惠性教育是何其吻合。
老师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有多大,在孩子一生中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正是在张澜先生这些优秀品德和治学风格感召下,从四川走出了朱德、邓小平、罗瑞卿、任乃强、任白戈等无数优秀的学生,对中国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张澜先生的高风亮节、身先垂范,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盟盟员,薪火相传,期在绵久。
作为民盟的一员,作为张澜的后代,先生做人的境界、气度以及做事的智慧是我们的楷模。在和平年代,我们未必会面临牺牲生命的危险和生死攸关的抉择,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以民族、民生为己任的使命和情怀,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