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张澜先生与南充建华中学
刘存宽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澜先生波澜壮阔、大勇无畏、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为实现民主和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的伟大一生。遗憾的是,除了此剧有所反映外,目前所见的有关张先生的传记资料对他创办南充建华中学一事,几乎只字不提。作为当年南充建华中学的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以作为对这位号称“川北圣人”的恩师的永恒纪念。
张澜先生,四川南充人,生于1872年。我虽然是他的同乡,但生于1928年,按年龄算是他的孙辈。但是机缘巧合,在1943年初到1945年底,我成了他所创办的南充建华中学的学生(高中),他成了我的校长、恩师和此后我整个人生的指路人。
创办建华中学
张澜先生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清末以来,他总是念念不忘四川(包括南充地区)的教育发展。1904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他曾任四川顺庆府(府址在南充)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并先后创立南充民立初、高等小学和端明女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四川成立军政府,张澜出任军政府川北宣慰使,使署设于南充,并在此时发起创建了南充县立中学校、南充实业学校和南充果山蚕桑社。1917年9月,他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20年12月离职后,复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兼任端明女子中学校长,并兴办职业教育。1926年4月,张澜又出任成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除了奔走呼号实行民主、坚持团结抗战外,又在南充创办了著名的建华中学。
建华中学校址坐落在南充西城嘉陵江支流西河岸边。西河终年水量丰盈,碧波荡漾。这里地方虽不太宽敞,却较少尘嚣,偏僻幽静,是一所校园的好处所。
1943年初,我于南充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建华中学(高中),年仅14岁。初进校门,迎面所见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两边,东西各有一幢二层灰砖教学楼。广场西尽处是一座较小的灰砖楼,是教师的办公室兼宿舍。其中楼下靠北的一间,便是校长张澜先生的办公室兼卧室。其他各处,有学生宿舍、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饭厅和西河岸边的大操场等,倒也颇具规模。
开学以后,我逐渐了解到,学校的教师是很不一般的。例如,副校长兼化学老师张幼房先生和国文教师钟稚琚先生是张澜先生从成都请来的大学教授,后者更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其他如数学老师贾子群先生,以及学校负责人之一的张默生先生等,都是南充各校人所共知的名师,其教学质量及为人品格皆属上乘。教师们在张校长的感召下,人人尽责敬业,对学生严格要求,各科作业的批改也十分细致。学生们绝大多数都努力向上,勤奋学习,并注意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应该说,在张先生及全体老师的指引下,建华中学形成了十分良好的校风。其后我校学友中涌现出许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绝不是偶然的。
回校进行时局教育
1943年的一天,建华校内传云张澜校长回校了。同学们奔走相告,宛如节日来临一般。第二天,校方通知全校师生在广场集合,听张澜校长讲话。我们急急忙忙地吃完早饭,奔赴广场,按照通常的位置列队恭候校长的出现。是时旭日初升,晴空万里。在副校长张幼房先生的介绍下,一位老人登上了讲台。老人身体魁梧壮实,年纪约在七十上下,双眼炯炯有神,身穿灰色粗布长袍,蓄着灰白色的盈尺长须,举止相貌异常平易朴实。但在那十分亲和的外表下,却不知怎的隐含着一种威严、正气和力量,教人信服和乐于接近。
张先生当天的讲话,除了教导我们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而努力学习外,还畅论了抗战形势,大声疾呼全国各党各派团结抗日,并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仇恨共产党、排斥民主人士的行径。这次讲话使我第一次受到有关国家大势和抗战时局的系统教育。这样,当我首次见到张澜先生,他的高尚品格和思想言行就征服了我年轻的心。
学校成为民主摇篮
张澜先生一生以国家民族为念,自1941年10月起,他已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的主席。他以当年在保路运动中那种澎湃热情和大无畏精神,献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他的活动舞台主要是在重庆、成都等地,平时只是乘隙回建华中学来待几天。尽管如此,在张先生的指导和感召下,建华中学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却成了一个民主的摇篮。
在当时建华中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代数教师贾子群等是地下共产党员,张默生、张幼房、钟稚琚等则是反蒋民主人士。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向我们灌输民主自由、抗日救亡的思想,揭露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日和贪污腐败的种种丑闻。其中,国文老师钟稚琚教授表现得尤为明显。
钟先生原是章太炎的高徒,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教授,知名的国学家。他知识渊博,讲授精彩生动。学生们每逢他的国文课,就如节日一般。每节课除了讲正文以外,他往往插入一些花絮,内容大多是国民党政府的一些丑闻和官场黑暗贪腐等故事。他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民主行径尤为痛恨。记得有一次他讲到马寅初先生因为在一次演讲中揭示了四大家族的财产数字,说了这些财产足以用来打几年抗日战争的话,便被蒋介石勒令“派赴西康考察经济”等等,不禁怒形于色。
总之,听钟先生的国文课,既使我们打下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又受到生动的爱国民主教育,从而加深了对国民党的认识。类似的影响,也来自钟老师以外的其他教师。
另外,再说建华的同学。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我校同学们的年龄是很不整齐的。以我们班而论,我在班上年龄最小,入学时才14岁。有的同学则早已成年,结婚生子。和我不同,他们有的已具备明确的政治主张。我还风闻同学中有个叫做“十八学士”的团体。这个团体并不公开活动。我当时年幼无知,没有去细问它的究竟,只听说我班的吴泽是其中的一员。吴泽为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体格壮实。他喜好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年龄在25岁上下,俨然是班上的老大哥。有一次,他对我说,国民党南充县党部硬向我校派来的一名姓杨的“军训教官”,是监视我校师生的特务,要我们大家注意这个人,并且说一定要把这个人撵走。后来,那位“教官”果真被赶出了学校。然而事情并不止此。又过了不久,吴泽大哥却被人投毒致死。通过这些事实可以断定,在张澜先生影响下,南充建华中学确是一个进步学校,是民主的摇篮。
舌战叶青
大概是1944年的一天,国民党县党部硬要把叶青塞进建华中学作演讲。叶青本名任卓宣,他也是南充人,而且是张先生的学生。他于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法国驱逐出境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于1926年回国。1927年,叶青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时,在长沙被捕并叛变,从此便死心塌地地投靠国民党从事反共反革命宣传,官运亨通,于1946年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
众所周知,1944年是中国抗战关键的一年,国民党当局于张先生返回建华时派叶青来校演讲,纯属别有用心。张先生虽然明知其意,但思量再三,并未拒绝,说:“让他来讲吧,我也长有嘴巴呀!”
那是一个晚秋的下午,我们全校师生齐集在学校的小广场听叶青作演讲。陪同他上讲台的有张澜先生和学校其他几个主要负责人。叶青中等个儿,身着中山装,行止间颇有点国民党要员的样子。张先生仍是以那副亲切朴素、花白美髯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依旧是那件灰白色的粗布长袍,一顶平民常戴的帽子,一双布鞋。
叶青那天的演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共产主义不合中国国情”。他举出种种理由,竭力诋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继叶青之后,张先生接着讲话。他历数了国民党政府从来也没有真正实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事实,以及国民党抗战不力、一党专政、扼杀民主、敌视中共、破坏团结抗日的表现,有力地驳斥了叶青的谬说。他还尖锐地指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任卓宣先生当年曾是中共的一名要员,当过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不知道现在为什么如此反共了。现在还是团结抗战要紧!”这一段话,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也弄得叶青无地自容,脸色发青,只好灰溜溜地离去了。
恩师为我指路
张澜先生不仅是我高中时的校长,就个人来说,他更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影响了我生活的全部历程。
1943年秋举办了一场南充专区高中生作文比赛,此次比赛是由张先生倡议、组织、命题、亲自判卷和决定名次的。考试那一天,考场上聚集了南充及附近各县的大约50名应考同学。我是代表建华中学参考的。考试时,张澜先生先用粉笔以行草写出考题,然后让大家按题作文。考题的名字是《世界局势鸟瞰》。其中那个“鸟”字,张先生写得略草一些,被我误认为是个“乌鸦”的“乌”字。我当时还不满15岁,学识浅薄,根本不知道有“鸟瞰”这个词,看完题后心情相当紧张。但我知道“瞰”字作自高处俯视下面解,便半猜半蒙地将此题理解为“像乌鸦一样从空中观察世界局势”的意思,并且据此作文交卷。
过了半个多月,张默生老师突然通知我,张澜先生要找我单独谈话。我便跟着他去了校长办公室。进门一看,没料想到先生办公室里坐满了六七位老师。张先生等人见我来到,显出特别高兴和怜爱的样子。我本性腼腆,又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场面,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张先生虽然平易近人,但他毕竟是名声显赫的社会活动家,这更让我不知所措。张先生见我如此紧张,便对我说:“刘存宽,你不用拘束。今天是为作文比赛的事叫你来的,在座的都是本校老师,不用害怕。”然后他轻言细语地说:“你先把作文考试的题目念一下。”这句话恰好触及我的要害,因为那题目的意思原是我蒙的,回答全无把握。我只好战战兢兢地回答道:“题目是不是叫做《世界局势乌瞰》?意思是好比一只乌鸦在天上飞,可以看到下面的全貌。”这一下,张先生和在场全体老师实在抑制不住了,顿时迸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这时,我脑子里轰然一声,脸直红到耳根,恨不找个地缝钻下去。张先生见我如此狼狈,便安慰我说:“你对题目理解得很对,是那个意思。但是你再想一想,难道除了乌鸦以外,其他的鸟在天上就不能见到下面的全貌吗?”经张先生轻轻一点,我恍然大悟,说:“题目是否应该是《世界局势鸟瞰》?”张先生立即说:“这才对了。不过你文章思想正确,条理清楚,论述有说服力,文字也很好,只是在题目上弄错了一个字,理解上还是对的,无关大旨。知道你考中了第一名吗?”然后他转头对老师们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此外,他还说了些希望我今后继续努力、切忌骄傲的话。在此过程中,老师们再一次开怀大笑起来,我则陷入一种比先前更加莫名其妙的惊异中。
现在回想60年前发生的这段往事,可以说,它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它不仅给了我今后不断向上以极大的推动和鼓舞,又促使我下定决心,从事文科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此外,张先生在作文比赛中把第一名给了我这样一个连试题都弄错字的孩子,确实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印象。他的爱护人才和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更凸显出他作为老教育家的伟大风格。最后我还要指出,在建华中学期间,张先生还多次告诉我们,四川这个地方还很闭塞,有志青年应该力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视野,考西南联大这样的好大学,多接受新的思想,等等。他的这些教导,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毕业后报考北京大学等院校,并较早地参加了革命。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范仲淹颂扬严子陵高风亮节的话,被我借用来颂扬恩师张澜先生,恰如其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