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宣慰使职上的张澜

作者:康大寿 来源:张澜研究中心 时间:2021-05-26 09:08 点击:688次

川北宣慰使职上的张

康大寿

 

 辛亥革命時期,成都独立后,由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特任并派往四川所辖五道巡察的官员称为“五道宣慰使”。由于在保路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张澜于1911年12月受命由军政府参赞职上转任川北道宣慰使。

1911年5月,清廷将川汉、粤汉等铁道干线全部“收归国有”并“定为政策”,同時又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合同”,把这两条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交给了列强。随即,全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9月7日“成都血案”发生后,同盟会员遂组织保路同志会走上武装反清的道路。9月25日,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起了当時全国最早的县级革命政权。11月21日,广安蜀北军政府宣布成立;22日,重庆蜀军政府宣布成立;25日,川南军政府在泸州成立;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成立。12月8日,尹昌衡率兵平定成都兵变,9日重建四川军政府。

在这期间,四川各县亦纷纷独立,地方秩序较为混乱。据张培爵回忆:“重庆独立之交,成都反正之后,全省蠢动,几陷于无政府之状态;陇无耕夫,市有暴客;兵尽为将,匪流为兵;强黠者窃县以自封,宵小者据乡而思逞;公款则罗掘一空,私产亦诛求无厌;一县而有多数都督之称,一乡而有多数总统之号;城与镇交哄,郡与县相角。四川此時,盖糜烂极矣!”

当時,成都军政府与重庆蜀军政府为了“察吏安民,绥靖地方”,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秩序,分别派出宣慰使和安抚使前往各地。据熊克武等人回忆,成都大汉军政府成立后,“以军兴后地方多扰,议设五道宣慰使以察吏治,至是乃以颜缉祜宣慰川西,张澜宣慰川北,上川南则陈希曾,下川南则李德芳,川边则黄箱青。惟川东为蜀军政府辖境,其后川北、川南宣慰所至皆与蜀军政府宣慰使(蜀军政府称之为“安抚使”)相遇,画疆而治,不能编循全境也。”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庆两军政府合并,6月10日重庆镇抚府撤废,其后黄金鳌为川东宣慰使。

为规范宣慰使的职责,成都大汉四川军政府还颁布了“宣慰使职任章程”十一条,其中第三条规定了其宣慰具体事宜的八项权限:

一、地方官能否称职,均应加具考语,详请军政府分别黜陟。

二、地方官民如有冤抑未平者,应予力为伸雪。

三、地方人民如有流离失所者,应即协商,该地官绅设法救济。

四、地方官民有因此次遇难者,应将姓名、住址、年贯调查确实,详报军政府分别旌恤。

五、地方人民对于此次独立有未明了者,应会同该地士绅详为解释。

六、地方中如有对于人民扰害安宁者,应饬知地方官从严惩办。如尚不能制止時,宣慰使得以兵力助之。

七、地方团练如有未经成立者,应饬知地方官会同该地绅商即時举办。

八、宣慰使于宣慰地方,应纳之地丁、钱粮、津贴、捐输、税契及油、酒、糖、肉等捐,须会同财政部所派委员查明确数,将已收者立令报解,未收者饬令地方官及经征委员设法催收。

1911年底,张澜在成都兵变平息后以川北宣慰使职回到南充。

民国初年的川北,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浮动。张澜首先组成三百多人的护卫营,随后在保宁(治今阆中)、潼川(治今三台)、顺庆(治今南充)三府所属各县巡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社会,改良政治。当時,顺庆府内广安还存在着蜀北军政府。为了使川北尽快统一,张澜遂与蜀北军政府都督张观风会谈。张观风鉴于“全川既已趋于统一,推翻清王朝之目的亦已达到,乃允撤销军政府”。张澜对其官兵拨给库银四万两资遣回家,使之归农,且发给“勋章状”,以纪念他们对辛亥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同時,张澜又收容整编或资遣进入川北的流散溃兵,安置了保路同志军;召集纯正青年,设立川北团练传习所,以此作为维持地方秩序的武装力量。在这期间,他还不计风险,诛除了当時横行川北二十余县的袍哥二杆旗大爷冉射平,处决了一批为非作歹的恶霸。据《苍溪县志》记载,“清宣统末,四川铁路风潮起,武昌首义,国体变更,影响所及,苍溪全境人心骚然。時川北宣慰使驻阆中,派兵至县,四处镇慑,由是豪恶土匪相率敛迹,逐循正轨,趋向共和”。川北地方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42年,张澜在其《自传》中回忆当時的情况说:“川省独立后,成都兵变,人心浮动,乱将蔓延,乃任川北宣慰使,惩奸恶,制哥老,以遏乱萌。其時地方自卫,只有刀矛火枪,复遣散巡防军五百余人,以其后膛快枪分发各县作团练自卫之用,地方以宁。”

民国初建,旧時的闲散衙门、冗官冗员仍未裁减。张澜在恢复川北地方秩序的同時,又积极改革地方行政机构,裁撤冗员,压缩地方财政开支,以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为此,他在《呈四川省军政府文》中曾详述其改革方案,当時军政府对他的做法表示肯定,认为他所“呈请裁汰冗员之法极是”,并采纳其办法,在所新定四川地方官制中,“将经历、教谕、训导等官裁撤;至各属劝业员,亦由实业部通饬裁撤”,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与此同時,他还竭力革除封建旧习。辛亥革命后,满清统治虽然被推翻,但川北地区男子留辫、妇女缠足的旧习依在。男子辫发在清初原本是归顺满清的一种象征,故而清政府当時曾颁布剃发令,并以违令者处以死刑强制推行。虽然以后民间男子留辫早已失去了此种政治意义,但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故民国初年的剪辫遇到很大阻力。张澜驻顺庆時,便在南充四道城门外安设卫兵,凡是进城中有保留发辫者,当即由卫兵代剪。当時营山县有一个外号叫罗三蛮王的土豪,此人一贯横行乡里,欺压民众。他不仅抗拒剪辫,而且还殴打公务人员。张澜了解情况后,坚决地将其镇压。妇女缠足是封建時代妇女遭受压迫的一大恶例,张澜便饬令各县贴出禁止妇女缠足的布告,他本人还亲往各处劝谕。据《南充县志》记载,当時“川北宣慰使张澜率师回县”,他“预晓县民以時势,县民乐从改革”。

张澜担任用北宣慰使期间,为官清正廉洁,从不谋私。其三弟为前清秀才,曾请求他在政府机关中给一职位,但他却断然拒绝,并劝告其弟:“我不能任用私人,你在家务农并奉养老母亲最好。”这期间,张澜的母亲与夫人也照旧在乡下过着农家生活。在宣慰使职上,他時常因公借人私款,到卸职時,他反负债800吊钱,最终还是由其母出售了几亩祖上的土地和拿出历年的积蓄才得以还清债务。

1912年7月,尹昌衡因西藏达赖叛乱,川边告急,受命率兵西征离川,原四川陆军军团长兼重庆镇抚府总长的胡景伊乘机取得护理川省都督职权。胡景伊任职后大肆排斥异己,任用私党,并新组成五道观察使,拟代替原来的五道宣慰使。在这种情况下,张澜辞去宣慰使职。

 张澜先生担任川北宣慰使,是他主持川政的开始,虽然其任职時间不长,但他对辛亥革命后川北社会的稳定,以及民国初年四川的社会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为四川南充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