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纪念馆如何发挥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以张澜纪念馆为例

作者:阳琼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5-11 15:21 点击:490次

新媒体时代纪念馆如何发挥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以张澜纪念馆为例

阳琼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给纪念馆(博物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管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社交媒体带来多样化的互动方式都给纪念馆人带来了全新的思路,重新认识和定位纪念馆。新媒体改变了纪念馆的传统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何 应对机遇挑战,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手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每一位纪念馆人都应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纪念馆 社会文化教育

一、新媒体与纪念馆

    新媒体是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体系支撑下,创意开发的媒体新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成为“第五媒体”,具有技术新、形式新、理念新等特点。新媒体能够让社会大众很快接受并广泛参与,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便携式移动通讯设备,随时在有信号到达的地方进行信息传递。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网络扶贫大力开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人们参与网络社交的热情与日俱增,移动端本身就是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同观众建立联系,通过技术来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同观众的黏性。纪念馆借此时机与公众之间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开辟新的社会文化教育场地。

(一)纪念馆的网站建设,弥补了实体馆时间和空间限制

    2013年6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至今的张澜纪念馆官方网站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数据库等新媒体,把历史过程中和现实中张澜相关的一些纪念文物、纪念事件发放在网络上,取代实体纪念馆的外表,通过这些纪念物、纪念文献的展示与公开,让公众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起到了传承文明、激励后人学习等作用。张澜纪念馆官方网站不仅包含所有实体纪念馆的展示功能,而且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进行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交流、服务的提供。网站作为反映纪念馆事业的窗口,是现实纪念馆的一个信息化标志,具有宣传和教育的功能。不仅弥补了实体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强化和延伸了实体馆的表现形式,为纪念馆加强文化宣传、增加服务意识提供了新途径。

张澜纪念馆官网设立了“关于张澜”、“张澜纪念馆”、“张澜著述”、“珍贵史料”、“思想研究”等26个主要栏目,下面分设了“生平简介”、“馆内动态”等35个子栏目。日常内容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图表、音像、数据等资料上传到网站。2016年的工作中又从形式到内容对张澜文献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加工,在纪念馆官网上线了《张澜年谱新编》、《黄炎培日记》、《罗隆基日记》、《范朴斋日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张澜家谱》等数字化工作。通过这些网络建设,使受众达到了知识增值的目的,起到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二)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微博的运营实现双向交流模式

 长期以来,纪念馆只是通过观众参观、报纸、广播电视发布信息,受众只是这些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在微信平台上,大众即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具有主动性,可以与纪念馆互动交流,针对某一活动进行评价与讨论。张澜纪念馆官方网站是为了宣传信息而建设的,为了改变传统的网站传播模式,实现双向交流,张澜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纪念馆官方抖音、微博应运而生,提升了张澜纪念馆的知名度,实现简洁快速的双向交流模式,这又给纪念馆的文化宣传、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交流发展的平台,推动纪念馆文博事业的发展。当纪念馆有新信息公布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利用“人流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很好的解决了在线交流带来的不便,还延伸和扩大了纪念馆对外宣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纪念馆的社会文化教育作用

(一)新媒体的交互使用与即时性为纪念馆社会文化教育提供了无以估计的受众资源。

    纪念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是实现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部门,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课堂,它承担着传播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使命,在为提高公众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文化教育功能是纪念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传播最重要的目的是“教育”,微信是当下国内社交媒体的主流软件,微信的便捷性、裂变传播性与官方网站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多维度;自身内容的完整、系统性和易检性同微信互补,达到了完美结合,使纪念馆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达到了社会文化教育信息资源传播的最优化。

    (二)新媒体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为纪念馆的社会文化教育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张澜纪念馆不定期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纪念馆最新的馆内动态、文化活动、有关张澜的历史文献、图文资料、音响视频资料扩大宣传教育的信息面,拉近了公众与纪念馆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了张澜纪念馆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增强了纪念馆在文化生活中的分量。

(三)增进了纪念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新媒体构建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纪念馆(博物馆)之间通过相互关注、阅读、讨论,进一步增进了馆与馆之间信息的共享、交流与合作。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增进了纪念馆与受众、游客之间的联系,也使纪念馆与纪念馆之间,纪念馆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馆与馆之间可以相互链接、相互关注、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社会文化的教育的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念馆社会文化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念馆如何进行社会文化教育,让纪念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观众。纪念馆必须在传统社会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早期,英国学者构建了“信息传播”模式,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个人、社会、环境多因素互动模式”和“构建学习模式”,这些理论研究正是纪念馆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新媒体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随时可能产生新的传播技术,更先进的信息平台形态。但回归到纪念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本位,纪念馆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有多先进,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身的社会文化职能的发挥,以观众为本,优质服务公众,融入时代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坚持开拓创新。纪念馆的新媒体应用应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受众关注,从而提高纪念馆整体的影响力。例如,可增加3D扫描技术让受众坐在家中就可以“参观”到纪念馆的各个展厅,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纪念馆,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最后,归到“人物”的本位。纪念馆社会文化教育最终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让人们回到现场,走进纪念馆的展厅,直接感受历史,对话伟人,促进公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新媒体陈展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真正要展示的是人物的事迹,而不是技术手段。因此纪念馆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需围绕“人物”来进行,应在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讲解、活动组织等传统教育方式上多花功夫,进行精心组织和策划。纪念馆可多与受众展开互动,多组织举办一些活动,例如征文比赛、文化交流、话题讨论等,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与参与热情。

结语

纪念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文化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不断缩短纪念馆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纪念馆走进我们的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深化和丰富了纪念馆教育的观念、理论、对象、内容和方式,我们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的同时,纪念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树立起纪念馆的新形象。

(作者单位:南充张澜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