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作者:左勇超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5-11 11:30 点击:566次

张澜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左勇超


摘 要:张澜教育思想丰富而完整,又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绝大多数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探索阶段。探索研究张澜先生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风学风、教育管理制度等教育思想,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张澜; 教育思想;新时代;民办高校;启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办高职院校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发展速度与质量要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人才培养要瞄准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更好地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享有“川北圣人”的美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先生的教育事业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长达40余年,不仅是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一部分。张澜先生对教育的执著探索、深邃思考与卓越贡献,为我国教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张澜教育思想不仅仅具有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探究张澜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张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秉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

   “陶铸人才,以为国用”,是张澜先生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是张澜先生的执着探索。1918年12月,张澜主持《晨报》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并敢为人先地聘请了李大钊做《晨报》的副刊编辑,李大钊利用这一便利的阵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张澜由此开始受到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张澜先生认为,学生理应“积极地研究历史底发展,社会底进化,革命底方向,已造成以科学的思想系统而确定新的人生观”。因而,张澜先生主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进行时事教学,不能使学生养成读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时局,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努力成为国家栋梁、社会骨干,成为改造社会的英才。

    在张澜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中国近现代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朱德,1906年慕名进入到名声誉满川北的南充顺庆府中学堂学习了解新知识新科学。张澜当时任顺庆府中学堂教务长,看到朱德家境贫寒又学习用功,对朱德关爱有加,不仅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还时常以古代英雄故事勉励朱德壮志爱国。在张澜等教师的教诲与影响下,朱德抱着体育救国的志向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学习体育,最终成为共和国元帅和一代伟人。罗瑞卿,抱着对张澜的敬仰之情于1923年进入到张澜创办的南充县立中学农业班学习。因与张澜次子张慕良为好友,经常去张澜家得到先生的敦敦教诲、耳提面命,因而,不断成长与进步。后来,在张澜的掩护下辗转上海进入到中央苏区,最终成为一名大将军。

(二)因地制宜设置学科,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南充桑蚕业能够蓬勃发展,首创之功,当属张澜。南充地处川北,属丘陵地区,紫色土壤区域分布广,雨热同季,适合种桑养蚕,桑蚕历史尤为悠久,素有丝绸之都的美誉。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张澜先后两次担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开始进行实业教育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张澜详细考查了南充的地理环境,全面分析了当时南充的实业发展状况,认为只有蚕丝业市场前景较为乐观。1922年新设农(蚕)业班,1923年春又特开工业班,全面培养染织、缫丝的技术人才;1924年春又曾设蚕丝班,将学制扩充为四年;1932年,张澜先生根据南充发挥需要,将南充(县立)中学与南充初级实业中学合并,分设农业、工业、乡村师范、普通中学等学科。张澜先生因地制宜设置学科,不仅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还为地方蚕丝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专门的技术人才。

1926年,张澜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积极倡导“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对原有学科和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化的规划设置。学科方面:在原有文预科和理预科的基础上,开始招收本科,细化系级建制,主要包括教育系、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化学系和生物系。1928年又增加了法律系,开设民法、商法、刑法等专业课和罗马法、国际公法等选修课。课程方面:张澜组织召开会议,改变了过去因人设课的现状,通过会议研究决定分为必修课目、选修科目两大类,并且选修课程必必修课程多,只要学生能够合格修完必修课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学习的科目。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

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张澜主张教育与地方发展相结合。教学模式上,张澜推行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张澜先生在南充县立中学任校长时,不但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还要求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的场所,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以来,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对技能的学习也不是“纸上谈兵”了,同时,促进了南充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1923年,张澜资助派遣学生到杭州染织厂学习,充分利用其他地方的资源,借鉴吸收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更好地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1931年,张澜先生再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时,又新设机械科,并附设机械厂,聘请专门技师指导学生实习。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张澜大力发展实业教育。1922年,张澜在南充县立中学创设农蚕部,同时开办有农场、桑园、桑室、烘茧灶,方便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以致用。1923年春,创办工业班时与地方染织厂合资建立“嘉陵织绸厂”。一方面,供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农桑部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招收到该厂。1942年,张澜先生又积极倡导并筹办南充私立育才高级职业学校。该校设有工科、商科等,后又增加水利科,同时,学校办有实习银行,供商科学生实习。这样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地方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张澜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民办高校773所,其中,四川省民办高校51所(本科18所,专科33所)。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起步较晚,绝大多数是从2011年开始建立的,建校时间短,尚处于摸索与探索阶段。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模糊、专业发展不平衡、教风学风松散、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规范是新时代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积极主动探究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导向,遵循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逐步完善各种制度,推动新时代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一)梳理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方向,完善顶层设计

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将学校发展实际与国家职教政策相结合。改变政治占位低状况,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内涵发展上长远考虑,确立办学理念与方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培养城乡农村、中小微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内涵,利用政策红利,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力度,提升办学空间。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把握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既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开放开门办学,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

(二)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特色品牌专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根据党和国家教育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社会调研情况,认真研讨分析,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对于连续多年学生报到率低、专业规模过小、实训条件不足或师资力量极度薄弱的专业进行调研论证,大力优化、整合。依据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认真调研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需求,对照教育部关于高职专业设置标准相关要求,坚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理念,抓好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师资互派锻炼等方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品牌专业,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整合资源,产教深度融合,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加需要教育为国家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应该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产教深度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产业对接和区域协调发展机遇,主动和发达地区寻求合作办学;另一方面,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巨大历史机遇,通过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不断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合作育人”机制,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建立“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合作模式。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加大对研究生、中级及以上职称、行业能手企业骨干和部分重要课程紧缺师资进行重点招聘,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校校、校企合作平台,争取与周边临近企业和公办高校建立师资互派共享关系,积极主动推进与公办高校建立网络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等方式,弥补部分重要课程师资短缺情况。一方面,实施人才“外引”工程。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接,争取更有利的地方政策支持,引进名副其实的专业领军人物。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打造内涵团队。另一方面,搞好人才“内培”工程,完善传帮带制度,加大师资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抓住教师的所需所想,搞好进修培训,增强教师归宿感,情感、待遇、事业留人。

三、结束语

张澜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张澜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界。从蒙馆、书院到小学、中学、大学、留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举凡教育各个层次与类型,张澜先生都有涉足,都有建树。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创新型、民族性、民主性。研究探索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起步较晚的四川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新的规划与主张。回顾张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主张与观念,可以发现其与新时代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人学识不高,学术水平有限,对于张澜教育思想的探索很不全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研究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伍定明.张澜在南充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2]张梅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张澜先生[J].群言,2012(6

[3]左勇超,谭洪.新时代四川省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J].新西部,2019(10)

[4]刘亮军.教师队伍是当前民办高校优质发展的瓶颈[J].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18年8月8日第10版

[5]苏兰.张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南充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