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转变 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

作者:张澜研究中心 来源:张澜研究中心 时间:2021-05-11 11:21 点击:585次

张澜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转变

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


    张澜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一生追求民主,忧国忧民,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民主、团结、抗战”,抗日战争后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率领民盟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张澜政治思想经历了最初的君主立宪思想和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最后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张澜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 张澜早期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清末秀才 ,因此传统儒家思想对少年时的张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培养了张澜浓厚的爱国情怀。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高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革议会使得政治民主化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美大地的不断成长成熟。中国的亚洲邻国日本于1868年1月3日开始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快速地从封建制度迈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实现了迅速崛起,也导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晚清时期,中国的一些维新派人士开始积极传播废除封建帝制,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的主张。

1896年刘光第、杨锐等嘱托四川籍进步人士蒲殿俊、罗纶等创办“蜀学会”和《蜀学报》,通过积极宣传变法,鼓吹民权,推动了变法思想在四川的推广,深深影响了张澜。张澜开始阅读维新派的著作,意识到西方政治制度比当时腐朽的封建帝制有诸多先进之处,随即萌发了中国实行变法图强的思想,激发了张澜为国分忧的热情。戊戌变法失败后蒲殿俊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进行革新文化教育,用新知识、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张澜加入“紫金精舍”,在维新派举人谢怀宣的教诲下,张澜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张澜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深造期间,张澜积极学习和研究新文化、新思想。

1903年,张澜留学东京宏文书院学师范,期间张澜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西方政治、经济、教育和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深深地体会到了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但张澜因在中国留日学生中主张变法立宪,被清政府驻日公使押送回国。张澜回国后创办南充中学,利用日本留学见闻和影响,积极倡导学用结合,整顿学风,不仅开设普通中学,还增设了农、工、医及师范等职业班,附设农场、工厂、医院供学生实习。此外,张澜在保留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外语、理化等新式课程。张澜先生通过革新教育教学方法,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更多学生投身到救国救民的运动中。此时的张澜已成为维新志士,成为了维新变法的积极倡导者。张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师法日本,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希望晚清政府制定宪法,依宪治国,并主张设置议院,召开国会,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

2. 张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中华民国虽然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采取的是专制独裁制度。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国内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尤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爆发后,进一步坚定了张澜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决心,张澜提出“民主、团结、抗战”的主张,指出“民主、团结、抗战”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民主。1943年9月,张澜发表了《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为一党专政,危害颇多,需快速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抗战胜利前期,张澜主张改组国民政府,成立由各党各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张澜先生及其领导的民盟提出“中间道路”的建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 张澜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抗战胜利后,张澜提出的“中间道路”并未被国民党采用,反而受到国民党的打压。张澜及其领导的民盟虽以第三方立场,但张澜同中国共产党一样都在为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的事业努力奋斗,所以张澜常常与力主和平团结民主的中国共产党站在统一战线上。

1947年11月,民盟因受到国民党的严重打压而被迫解散。1948年1月5日,在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民盟主席的张澜特别强调民盟的解散公告是在国民党胁迫下签署的,是无效的,同时宣布民盟组织恢复。同时,强调民盟放弃一贯坚持的“中间路线”立场,宣告公开支持共产党,联共反蒋,推翻国民党统治。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张澜致信民盟临时总部,支持民盟响应“五一”口号。

上海解放后,张澜发表声明高度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表示要切实遵行毛泽东主席倡导的新民主主义。张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对内是推翻封建独裁,对外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次革命将迅速建立中国人民的民主政治。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张澜作为民盟首席代表出席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精诚团结。民盟全体盟员紧密团结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政府,完成建设新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张澜率领民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处理党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民盟一届四中全会上,张澜特别强调,民盟今后的使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实现《共同纲领》的要求,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张澜民主政治思想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此外,张澜民主政治思想也启示了党外知识分子要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启示了民主党派要继承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要自觉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政治共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