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张澜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及展望

作者: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王小丁 来源:张澜研究中心 时间:2021-04-30 08:29 点击:1989次

张澜先生是我国民盟的创建者,我们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张澜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不懈奋斗、高举民主旗帜,追求真理,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生。他情系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他的办学体系和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他长期对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职业教育反思的结果,为我们当今教育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张澜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论文(硕博论文)、著作每年显递增趋势,但到底对张澜研究涉及到哪些主题、那些领域,哪些机构在研究张澜思想和文化走在全国的前列,哪些作者对张澜研究有新的视角切入、新的史料的挖掘、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从1981年研究张澜的文章起,然后每年呈递增趋势。到1991年中国知网收录16篇论文,2011年达到46篇,2011年以后每年基本保持40篇左右,加上其他搜索引擎的文献资料,研究论文共667篇(到2020年底),报刊文章67篇,会议文章9篇,年鉴索引86条,相关书目索引778本等。研究文献共研究主题主要集中的是张澜、中国民主同盟、重庆谈判、民主党派、抗战时期、民主人士、成都大学、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保路运动、抗日战争、教育思想、《民主之澜》等。从这些主题中,研究张澜的生平有很大比例,记载了他一生从“川北圣人”到共和国副主席,从立宪救国到民主救国、教育救国。下面主要对张澜的教育思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     张澜教育思想形成的阶段概述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张澜一生情系教育,在长达近30年的是岁月中,成就斐然,造福人民,为国育才。有学者认为,张澜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从发端走向成熟的过程。有研究认为:“第一阶段,从19041911,是张澜教育思想发韧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张斓的教育思想是以维新改良为其主要标志。第二阶段:19121925,张澜曾先后两次担任南充中学校长,期间,他随着政治思想的演进,其教育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阶段:1926,1930,张澜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张澜从办学的指导思想,院系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以及如何组建教师队伍,呕心沥血,辛勤筹划。这一时期是张澜教育思想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1]还有四阶段说,张澜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启蒙、发韧、形成、成熟四个阶段历程,且总体呈现出五四以前以反封建和传播新知识为主线之后则以反封建和提倡民主、革命思想为主线的特点。” [2]

二、张澜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相当一部分文献对张澜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有不同的认知,有研究认为,“一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带来了刚迈开科举之路的张澜也开始经历着思想的大转变,面临着新的人生抉择,逐渐认识到封建腐朽的大清王朝和制度只会使中国越来越贫弱,发展新的教育或许是强国之路。”二是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张澜更加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立志革新、拯救中国,为以后成长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清末新政的影响,浓厚的家乡情结与教育兴国的志向不断促使着张澜汇入留日学习的潮流,全面学习新知识,留日回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四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教育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张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是众多研究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对张澜教育思想的来源做了高度概括。他们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另一方面是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有学者归结为:“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外近代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方面。”[4]

张澜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经历了发韧、逐渐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主要的阶段,他主张并践行的兴办教育,服务桑梓;发展实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兼容并蓄,思想自由,民主管理;倡导平民民主教育;重视女子教育,反对性别歧视等教育思想。

在创办南充中学时期,倡导学用结合,除普通中学外,增设农、工、医及师范等职业班,附设农场、工厂医院供学生实习。他办的新式学校对当时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锋作用,吸引了大量进步青年前往就学,其中包括朱德、罗瑞卿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张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以救国、爱国为办学核心宗旨,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张澜先生在革新教育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实用科学教育,还强调思想品德培养。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张澜始终坚持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出年轻人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也要抛弃自私自利之心,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有为国家牺牲的勇气和精神,为人民贡献自身力量的意志。”[5]

第二,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实施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实业教育,为发展实业培养人才是张澜改革教育的突出特点。[6]

第三,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就在于使多数青年得有谋生的智识与技能。张澜先生对职业教育和事业的关系有非常清楚的理解和认识。他阐明了地方自治就是实业的自治,实业的发展在教育,教育如何服务实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7]

第四,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人才改造社会。张澜崇尚教育精神的独立与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和平民化,他坚持认为国家必须对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进行彻底改造,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教育才能实行改革,才会有出路。培养的学生才能所负推动社会发达文化责任的可能,尽其推进社会发达文化智识者的天职。[8]

第五,张澜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许多文献都涉及到张澜的高等教育思想。他在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绩斐然。首先,以五四精神为办学宗旨。张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办学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是以民主思想为指导,奉行民主教学。其次,主张学术以及思想自由,提倡兼“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培养自由的学风和独立的精神。张澜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注重新思想的传播,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积极发扬民主科学的精神,力倡学校能够形成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形成了各派思想自由传播、百花齐放的学术风气和民主求实的教学风气。第三,提倡广延名师任人唯贤。张澜无论是执教于中学还是大学,都特别注重聘请名师,摒弃党派之争、任人唯贤,只要教师具有新知识新思想,他都以得一名师而欣喜。其始终如一地践行着“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办学口号。张秀熟、吴玉章,雷济实等多次到成大讲学,这是四川教育界的荣幸。[9]

四、张澜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有关张澜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多部专著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张澜在南充创办了南充县立高等小学、民立两等小学和端明女塾,倡导女子入学读书,开创了川北地区女子新式教育的先河。1913年,创办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和南充果山蚕桑社。[10]

张澜1922年再次担任南充中学校长,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前往就学,其中有罗瑞卿、任白戈等人。1926年,张澜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31年张澜返回南充,继续担任南充中学校长。张澜的一生,他办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张澜在南充中学担任校长期间,他根据地方发展实业的需要,在校内同时开办工业、蚕丝、师范等职业班。满足了南充丝绸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张澜在南充中学实行普通班与职业班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继续升造,又为地方培训出急需的专业人才,这在四川教育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1935年,创办南充民众教育馆,开南充社会教育之先河。抗战爆发后,张澜在1942年又积极筹办南充私立育才高级职业学校,培养人材,服务桑梓,振兴实业。有的文献对张澜的办学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最显著的就是《张澜先生与广安新学》, 文章评价了张澜在紫若书院的教育改革,对广安中学堂的资助,推动了广安新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广安教育的近代化。 [11]

有学者指出:“留法勤工俭学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经过留法勤工俭学,许多人成了为革命献身的著名人物,像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正是有像张澜这样有真知灼见的能人志士的大力支持,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保驾护航,涌现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献身中国革命。”[12]

五、张澜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忆张澜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留下了宝贵遗产,对当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张澜教育思想丰富,办学实践涵括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且体系完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革命性和先进性。”[13]有研究高度评价了张澜在成都大学的成就。“张澜在就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教育思想是民主的、进步的,办学成就是杰出的。国立成都大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能崛起西南,管理体制最完善、教师阵容最强大、院系最全、校址最宽、本科学生和办学经费最多、师生进步最活跃的一所大学,值得今天我们创建‘双一流’大学学习和借鉴。”[14]有研究者认为,“张澜在创办南充中学时期,倡导学用结合,增设农、工、医及师范等职业班,附设农场、工厂、医院供学生实习。这为早期的中国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提供了范本,也为现如今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15]张澜教育思想与实践推动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培养了大批的中国近现代优秀人才,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今天,张澜的《四勉•一戒》中提到的“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激励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在“三全育人”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品质,并引以为鉴,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梳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对过去研究的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总体来说,近四十年的张澜研究取得很多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基本涉及到了张澜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张澜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分期达成共识;对张澜在南充的办学实践,在成都大学的改革与创新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更多研究文献揭示出张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今后张澜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一是要挖掘新的史料,比如口述史,地方志,校史,民国时期的档案等。二是要进行系统研究,缺乏高水平硕博论文和专著,与张澜的其他思想交叉研究还不深入。三是研究视角有待扩展,从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去研究张澜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广大研究工作者反思的,比如现代化视角,比如社会学的视角等。

未来的张澜教育思想研究,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建议把张澜先生的思想与实践与国内外的教育家、实业家的思想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折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教育救国的情怀,不辱使命的作为,凸显时代价值,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当今中国教育吾将上下而求索。建议深入挖掘张澜的德育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是的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加强张澜与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专题研究。张澜的一生办教育,特别是办职业教育,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发掘资源,审时度势,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促进南充实业的发展,南充的教育与特色产业闻名于世,在张澜办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融进了许多现代化的要素,研究张澜与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清中国职业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晰的理解职业教育的“四川样板”。

参考文献:

[1] 张利源:《张澜教育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71——76页。 .

[2] 李超:《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西华大学硕士论文(摘要),2018年。

[3]苏兰:《张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探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37—39页。李超:《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西华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13-18页。朱里漩 谢成飘 聂锋等:《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今教育思想对比》,文教资料2018年第16期,第114-116页。

[4] 谭军、赵正强:《民国时期张澜教育活动及德育思想探析》,兰台世界2014年第5期,第54—55

[5] 李艳:《张澜实业教育思想对应用型本科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7年第1期,第154—156页。 

[6] 苏蓉: 《重温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第104—107页。

[7] 吴正德:《做与时代共进的知识分子》,群言2012年第5期,第28—31页。

[8] 张利源:《张澜教育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71—76 页。

[9] 张梅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张澜先生》,群言2012年第2期,第22—24页。李超,胡明蓉:《张澜民主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青春岁月2014年第2期,第178—179页。解安妮:《张澜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第19页。

[10] 李超,胡明蓉:《张澜民主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青春岁月2014年第2期,第178—179页。

[11] 刘义兵:《张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09年。党宁:《一身傲骨炳青史,万里川江映伟功——忆著名教育家张澜先生》,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2期,第100—102页。高梧:《张澜在南充创办实业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64—67页。田继万《张澜先生与广安新学》,中国统一战线2006年第11期,第54—56页。

[12] 解安妮:《张澜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第19页。

[13] 张肖静:《抗日战争时期张澜研究综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51—53页。

[14] 王安平:《张澜与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第102—107页。

[15] 朱永奎:《张澜职业教育思想启示》,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6期,第124—125页。

(作者系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张澜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