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沅生先生行述 (1925年3月23日)

作者:张澜 来源:张澜研究中心 时间:2025-01-08 10:22 点击:172次

 

熊先生名焘,其父官湖南沅州生先生,故字之曰沅荪。兄弟7人,先生行6。父官湖南久遂家焉,以先人庐慕及宗族姻戚在在泸州也,独遣归原籍。光绪癸卯科四川乡试中第一名举人,先生貌极清奇,望之若古僧,双瞳澄莹,炯然有光,沈毅寡言,文章书法皆兀。有奇气甲辰曾试于间南不中,乃东渡日本学师范于弘文学院。归国后任成都通省师范学堂斋务长,其时学堂皆录属于官高级学堂监督,以下分设教务长斋务长庶务长三职。庶务长必官吏,专管一校经理费之出纳,并阴以侦查办学者之有无革命言论。非总督或提学使司之,私人不得任是职。于是各学校监督无不低首,降心于其庶务长口婀,以求容而通省师范学堂。庶务长某尤为跋扈,先生嘗欲整理校事,辄阻不得行,忿而批其颊,一时成都为之震动,官场始知学界尚有此刚正可畏之人,学校亦顿现生气。是时,澜亦在成都,任东游预备学堂斋务长,继因论川汉铁路事与澜同忤赵尔丰。岂成都各学堂无敢留之者,遂与澜同赴顺庆。此后,即在顺庆办学数年,虽嘗他去,然先后居顺庆之日独久。先生性极高亢,少许可论人辄中其微,常自谓,经吾眼者其美恶情伪,决莫能逃。处事明而能断,能以简语决重大疑难。早年怀抱大志,磊砢嵌奇恒以左文襄自方。澜与之相处最钦服,之以未得用其才识,遂为外人所不知。先生本殷怀利济,而艰于遇合清。亡后日觉人心败坏,乱靡有已。既不能树救时之功而为英雄,于是遗弃世事避之深山,以求成佛。始居灌县之二郎庙,继此而江油县之匡山,广安县之天池,苍溪县之某山,南充县之隐仙洞,峨眉县之峨眉山皆所居栖。止旋适江西居庐山。适北京居西山,适山西居井陉山,终复蜀有居于峨眉山。此十余年间骗历南北,随身仅一提筐衣服用具,悉置其中。澣濯炊爨,恒目为之发或终年不薙面或一月不 而神凝气静,见之者但觉具超然于万象之,表而不可哉及。初喜阅棱严经后,爰读阿弥陀经于他佛经,不肯多研究。在北京时,京中士大夫方崇佛教,常集讲经,友人多有劝其往听者。先生则谓,彼辈所言乃是佛学而非学佛,卒不往。有问先生以学佛之方法者,则答之云,惟有直心可以入道。幼年有定婚某氏,其女早亡,遂终身不娶。在顺庆办学时,积修金约银千元,以为一生衣食得此已足供给,遂却其余不受。顺庆人士乃以其余金购楼二间于城西之隐仙洞,以为先生西隐之楼,即先生自题为寄庐者也。先生十余年来游行之费衣服之资,悉仰始于富时所存修金之微息。及将殁前嘱友人举其银九百余元,以刻阿弥陀经。先生聪明过人,得天独厚,而又不近女色,不好负财,半生苦行断贪绝,凝目应成佛,甚易独是。先生稟至刚之气,濳然无欲。平生丝毫不肯受人侮,亦丝毫不肯受八憐。以此所至常不与人合,多谓其嗔念木能尽除。然先生于人用心甚厚,虽严楼谷饮,若与世忘而于故鸽之情未嘗不笃。且或有人偶焉,道及时事则其悲悯之怀亦复在,在概然流露。先生之学佛,固非枯寂之徒,殆庶几于大众者也。猶憶民国六年初秋,先生来顺庆止于寄庐。其时顺庆甚安谧,澜方膺省长之命,在唔先生并留其入仕。先生告澜谓,此地将有兵祸,非可安居。且曰省长何足做,不如从我学道。是年冬间顺庆旋为匪军所据,澜亦不久去川。以此服先生能见于事先,而恨澜之不克早悟也。今先生以民国十二年阴历腊月初十日殁于嘉定牛华溪,享年五十有四。生平嘉言懿行,至多不克尽述,谨撮举其大要,以谂国人。

 

(《国民公报》1925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