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张澜立身行事,常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励并励人。平时教育子女既认真、严格。他说:“教育孩子像栽苗一样,从小就要栽端正,才不会东倒西歪,以后还要修树杈,这样往后才能成材。”另外,他有一个特点,也是习惯,他平时跟家里人说话很少很短,教育子女没有长篇大论,但却言简意赅,并且切中要害。
(母亲与儿孙们在西充召善沟合影。后排右一为张澜)
有一次,二女儿张继延由家乡随长兄去重庆治病,穿着一身学生土布制服。其嫂见了有些生气,对她说:“爹多少年来就是有钱帮助别人读书,救济别人困难,不管家里的事,你和弟妹哪一个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你也写信给爹提一下意见嘛!”那时继延年幼,就真写信给父亲,有埋怨情绪。后来张澜见到继延说:“你走过建华中学门前小河上那根独木桥没有?”继延不懂父亲为啥问她这事,茫然回答说:“走过一回,吓人得很,以后都是绕路过去的,再也不敢走了”。张澜又进一步问道:“你为啥平路不怕,走独木桥害怕?”继延笑而不能答。张澜谆谆教导说;“做人像走路一样,独木桥两旁空空的,没有扶持,你害怕,作人若离开了群众,没有人扶持,就不能生存下去。群众正像平地一样在无形中扶持你。现在生活很苦很穷的人还多得很,你不要只顾自己享受,应该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才对。”自此以后,继延几十年克勤克俭,习以为常。
(张澜在南充办学时与夫人刘慧征及儿女们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学曾迁往峨眉山伏虎寺,张澜的三儿子张晓岩在川大外语系读书,川大的一些反动学生有一次差一点就把他推下山谷摔死。“皖南事变”以后,川大管教务的负责人要他参加三青团,并威胁说若不同意就不发给他毕业文凭。那个年代没有文凭难找职业,晓岩急了,来找父亲商量。张澜开导他说:“你别急,没有文凭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日本留学回来时,学院给我的文凭我都撕了,哪有中国人靠外国人的文凭吃饭的? 人的骨气比他那文凭贵重,做人要有正气,不怕邪。你宁可不要文凭,但决不参加三青团。将来自己找职业,饿不了饭!” 张澜又当着众儿女说:“ 你们都要记住,做任何事情不能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无欲则刚,遇事不苟同,才能处乱世而明辨是非,应付艰难环境,不致失节,处于和平环境,才能团结人对事业有所建树。”
(1946年张澜与家人在重庆特园留影)
张澜在建华中学当校长时,节假日住在南充县永安乡南溪口。一次,建华中学的一批女同学利用假日造访张澜校长家,当她们来到了猫儿山附近,因不识其宅,就问及一位拾竹叶的农村妇女,岂知这便是校长夫人。回校后此事传为佳话。
建华中学学生曾填写过一首《贺新凉·纪念张澜校长》
“盛世思先哲,记当年,四川保路,壮怀激烈。怒斥清廷长专制,媚外求荣祸国。“水电报”传通南北,举国人民心一致,倒满清,驱美欧强贼。维权益,轻斧钺。平生义守凌霜节,事田畴。情钟桑梓,饭烧竹叶,创办建华中学校,聚八方精英杰。反动派,有手无策。又始创民盟政党,为国家傾尽胸腔血,浩气存,贯星月。”
这首词,不仅盛赞了张澜的历史功绩,而且也真实描写了其家庭与川北普通农家一样,煮饭用竹叶作燃料。
(1944年张澜与家人在重庆仁和湾留影)
张夫人刘慧征曾经为张澜做了一件哗叽衣服,张澜舍不得穿,只有开会或上街偶尔穿一穿。时间久了,衣服上破了一个洞,女儿张茂延找来一块阴丹士蓝色布准备补上,却发现颜色不合,打算去另找一块,张澜阻止说:“这有什么不好,补上去就行了,老百姓笑破不笑补,受人尊重的不是衣服,好的品德才受人尊敬”. 张澜经常教育子女们要勤劳、节俭,他不喜欢懒人和讲究吃穿的人。孩子们偶尔议论吃、穿,被张澜听到,他什么不说,但口里却“啧啧”连声,以表示他不高兴听。大女儿张茂延读大学时,做了一件阴丹布衣服,夏天把袖子拆下了穿,冬天则把袖子缝上罩在棉衣外面穿,很自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
(张澜致女儿张茂延1940年9月)
张澜要求孩子们要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立足。1940年他在给茂延的一封信中写到:“你要再向前进,免掉女子读书只是为家庭的陋习,立志甚好。但是如何才能够不为家庭所囿,而能为社会人群及国家尽力,还是要实际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前进的毅力才能做得到的,不是空空的有理想、说大话,可以做到的。一做事就需要实际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什么叫专门的技能,你是知道的。什么叫实际的知识,或者不大明白。实际的知识,就是从事实上加以分析、考虑、判断得来的知识。许多人平时马马虎虎,不留心事实,一旦遇到事情就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如何应付,如何处理,所以往往失败。时代一天演进一天,社会一天复杂一天。你再向前进,必须努力求得实际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方足以应用。现在你固然说不到此,但是不可不知道,不可不注意。”
(1949年张澜致长子张乔啬)
张澜对子女们特别疼爱,虽子女们没能在自己身边,但儿女们的冷暖却时刻常挂在心间。大约在1937年春,正在家乡南充读小学的大女儿茂延在一次作游戏中骨折,张澜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和挂念,马上写信给茂延,信中说:
“茂延,昨天接你三哥(慕良)的来信,说你十七日与同学作秋千游戏把左锁骨折断,已经接好复原(究竟全愈没有,写一信回来),于二十三日去上课了,我想是把左肩膀和胛骨挫损,要是锁骨折断那能够一星期便复原呢,此等骨节挫损务要接好,使他真正复原,切不可稍为忽略致留残疾。我的左手杆不能伸直与弯曲,即是当年骨节挫损未能接好之故。乔蔷与慕良一信,可为他交去你的医药费,去了好多钱够用否。五月二十九日 父亲手书”在信中张澜先生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表露无遗。
(1937年5月29日张澜致张茂延)
张澜从不搞特殊,对自己如此,对子女兄弟亲友也是这样。他任嘉陵道尹时,四弟求他安排一闲差,遭他拒绝。张澜从来不就子女问题向任何单位要求安排和照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大女儿大学毕业,要他向有关人士打招呼,分配到农科院或外事部门工作,被他一顿批评。二女儿在东北学习结业,要他将她调回北京也受严责。家门口虽然停了一辆供他专用的小汽车,除他因公外出使用外,家里的人,就是年老的张夫人外出,也不用公家的车,而是乘公共汽车。他常对子女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只有尝过苦,才知努力奋斗,才能为人民服务,也才能创造自己的前途!”
(1949年8月,张澜与张茂延在北京颐和园留影)
张澜经常对子女说:“为人要重义,重功,要善其身,不能自私自利,要有廉耻气节。”张澜平生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衡量个人价值标准。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张澜强调并身体力行,加强自身思想的磨练,积极参加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
(20世纪50年代,张澜与夫人刘慧征及三个女儿合影)
在张澜的教育下,张澜的亲属、子女人生道路上都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张澜的大女儿曾多次说道:良好的家风,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