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赖心辉 (1925年9月)

作者:张澜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4-05-10 09:06 点击:159次

德祥仁兄省长执事:

九月二十五日惠书及高师校长聘书均奉悉。敦促之殷,相待之隆,至深惭感。澜之不能任高师校长,实以民九在北京时,即得夜眠不能熟之病,至今未愈,精神逐日衰减。乡居静养,较为安适,一入城市,则不眠之苦顿增。高师责任重大,成都人事繁杂,皆于病躯不宜。以此,高师校长一职,仍请另聘相当之人担任,俾利进行,非敢矫情,亦非有他意也。惟高师改办大学一节,澜于虞日代电,曾请指拨盐款五万元为经费。大示谓:“当与各首长协商后,再当奉告。”不拒刍言,具见谦衷。兹请再将高师改大情形之必要,一为详陈之。川省地方偏远,文化常逊于东南,非设大学不足以增高文化,早为有识者所公认。年来中学毕业者日多,留学省外各大学,一人一年至少非有五百元不足用。中产之家,其子弟皆有不能读书之叹。四川自立大学,则学生每年用费较少,而得以求高深之学问者,人数必多,于川省今后之文化与人才皆有极大之关系,此成都不可不办大学之必要情形也。高师改办成都大学,仿照南京高师改为东南大学,广东高师改为广东大学之例,本无不合。去年傅振烈招收成大学生,又已成为事实,第因成大拟筹之款,至今无着,闻近遂发生成高、成大两部学生之争。此时只有增筹的款,依照南京高师改办东大之程序进行,则成高、成大学生争执之问题,自能解决。如只承认成高而不顾及成大,该校内部之争断不能止息,前途纷扰更多,省署终不能不负维持之责任。何如于此时因势利导,早使成大成立,文化既可以增高,纠纷亦不至再起,此高师不可不改大学之必要情形也。顾欲改办大学,必须先筹经费。成大经费,要以指拨盐款为最相宜。查前此成都高师,名为国立,实用省款,以视他省国立高师之用国款者,四川未免吃亏。此次国立成都高师改为国立成都大学,既经教育部门存案备查,即宜趁此时机将其经费确定为国款开支。盐款既为国税,此时又因军用而归入吾川当道之手。如能由执事及甫澄督办主持,于四川省军用之中,每月划拨五万元作为国立大学学款,在中央政府既无辞以拒绝,此后川军渐谋收束,于军费亦无防碍之虞。俟至将来全国统一,盐税收归中央,而四川国立大学之款则已固定而不生动摇。执事身任省长,兴学为其当务之急,甫澄维持教育经费早为川人所钦。苟得执事协商甫澄,力为主张,则此百年之盛德大业,立见有成,尤堪不朽。至于目前军费艰窘,指拨五万元或有所难,但不妨每月暂拨二万元,五千元与成大,使之筹备进行一切,而以每月五万元定案,盖此系与中央争国款,非与川省争军费也。况乎军事收束,财政统筹,此项指拨之款,为数不多,自可节余,即不然向他方抵筹,亦属甚易。澜之所以再三渎者,以成都大学关系极巨,尤望执事入省之初政,有以发展四川之光华也。高师校长函聘一件璧还。

再者,前月虞日,澜曾有一代电致执事,请为成都大学每月指拨盐款五万元作经费。此电系由重庆川康督办署转陈,不知曾否登览?澜与成大无关系,特因川省今后文化之重要,不能不再有所陈,以成大之前途,惟执事能主宰其命运也。  专此。

                                                         张澜

(《时事新报》 1925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