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办“紫荇书院”,开广安新学之先河。
1898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六君子交往密切的川籍维新派股肱人物蒲殿俊与胡骏、顾鳌,在家乡广安创办“紫荇书院”,传授治世致用之学,宣传革新思想,鼓励变法。为增强教学实力,推行新学,共创大业,聘请了张澜、罗纶等有革新救国思想、真才实学、擅长经史诗赋的青年才俊为教员。张澜和蒲殿俊等,废除旧时书院讲学的陋规旧习和毫无意义的八股制词章知识,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进行分科教学,所授课程除传统经史词章之外,增设时务、舆地、博物等新学,深受学生欢迎。紫荇书院的创办,开广安新学之先河。张澜先生早期接受了近乎严苛的教育,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素养。在广安“紫荇书院”教学期间,他除致力于攻读经史典籍、悉心经世治乱之学外,还经常与蒲殿俊等人讨论中西学问,主动吸收先进科学文化,探讨救国图存之路,接受维新变法的新事物新思想。紫金精舍原是一座庙宇,张澜等6人初到建校时,庙里还有3尊蒙尘的菩萨。罗纶戏言请真神下殿,欲捣毁塑像,却发现是铜铸的,于是6位青年抬走菩萨。“移神兴学”在广安上下引起了广泛的震动,被守旧势力污为“离经叛道”的“康梁党羽”。知州欲提拿张澜等人,其书吏劝阻说,办学是奉上之渝,大人又允之于彼地,恐难免伤及自身,于是不了了之。
1900年9月,因父病逝,张澜先生离广返家乡南充。
1904年,蒲殿俊、胡骏等以紫金精舍为堂址,合并渠江书院、甘棠书院、培文书院为广安州官立高等小学堂。自此,广安始有了新式学堂。
二、撤销蜀北军政府,妥善安置人员,维护地方稳定。
辛亥革命后,四川建有成都军政府、重庆军政府,在广安也建有蜀北军政府。1912年6月 ,川北宣慰使张澜鉴于成、渝两军政府已经合并 , 为了统一政权,亲自至广安与张观风等会商撤销蜀北军政府事宜。张澜说服都督张观风,以大局为重,撤销大汉蜀北军政府及其义军。张澜、张观风等谈得很愉快,并对善后工作作了妥善的安排。张澜在政府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调拨库银4万两,奖励资遣其官兵回家,并发给每个支遣人员勋章状一张,以纪念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并同张观风从中拨出白银万两,资助广安州立中学堂开办。
7月1日 ,张观风宣布取消都督称号,暂统蜀北全军,静侯接收。
8月 ,川北宣慰使张澜委派张同兴为接收广安州行政事宜委员,负责处理善后工作。张同兴随即至广安州处理接收事宜,筹建州知事公署。10月,广安州知事公署成立。
1913年2月,广安改州为县。广安州立中学堂更名为“广安县立中学”,迁建于县城云顶山坡州署衙门后半部房舍。张澜巡按至广安,从县人之请,又拨库银两万两,“越年修缮竣事”,学校全部迁入州署衙门,成为广安历史上第一所中学。
至此,川北宣慰使张澜出色完成了宣传新政,稳定川北的历史使命,被川北28县民众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
三、张澜与广安名人
张澜与蒲殿俊 1898年,正在广安办新学的蒲殿俊邀请张澜赴广安共办新学,由于志同道合,张澜与蒲殿俊很快成为惺惺相惜的挚友。蒲殿俊在《泚庵诗钞卷一》《寄怀张表方》中写到:“振振谈经席,春明豁£雷。自君沧海去,旋见昆明灰。猿鹤哀将化,檪鹅孰不材。独余芳草意,受待玉骢回。”这首诗为甲辰年作于京师,当时先生正留学日本,尚未归国。1904年,1905年,张澜、蒲殿俊先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蒲殿俊为保路同志会会长,张澜为股东会副会长,都是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在这期间被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1913年,张澜、蒲殿俊为国会会员,出席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春,蒲殿俊宣布民主党四川支部成立,张澜为重要干部。1917年,张澜出任四川省长,得到蒲殿俊大力举荐和支持。1918年底,北京《晨报》改组,张澜以四川省长的身份主持《晨报》,聘请蒲殿俊为社长、李大钊为《晨报》副刊总编辑。
蒲殿俊因病于1934年10月28日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张澜特写挽联:耆英信江汉炳灵,世载任高谈。子瞻前辈,诸葛后生,才识学皆堪竟爽。偏折翅九万天风,卖文以为活,养亲而自娱。问频年客迹渝中,谁惜斯人憔悴。保路为辛亥革命先驱,想当年督署同拘,军府创建,蒲罗张一时齐名。乃弹指廿四寒暑,西充既玉埋,北平又瑰泣,独今日招魂江上,难禁老泪纵横。
张澜与杨森 1905年夏,张澜从日本留学回到南充,任四川顺庆府中学堂正教习,后任学校监督(校长)。顺庆府中学堂是顺庆府最高学府和新式学校,学生来源于顺庆府所属各州县推荐的优秀学生。时杨森、王瓒绪都是顺庆府中学堂本科丙班学生。当时杨森的各科成绩如下:修身41、读讲经57、国文52、东语75、历史72、地理71、算数70、格致46、图书56、体操56、品行17,总分613分,平均分55分,在57名学生中,杨森占位29名。王瓒绪的品行得分为满分50分。杨森的品行得分为全校到数第二名,可见杨森在校期间表现确实不好。看来杨森被校长张澜开除,一直怀恨在心之说,不是空穴来风。杨森后来回忆说:“学生(广安)计24名,本县考选,系按每3年入秀才额数,余亦中试,由广安县官费保送,监督为四川状元骆成骧先生之父骆腾焕先生,四川乡试亚元熊焘(沅孙)先生,及新自日本宏文师范归来的张澜、罗纶、皆任教习。所授科目悉遵学部学制,国文、修身、史地、理化、日文、体操、算学、美术、音乐,应有尽有。其中理化数学,慨为日本教员,同学友善者,有陈抱一、黄绶、王赞绪、熊剑铄。”(《九十忆往》, 杨森,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张澜与杨森有师生之情。
川省独立后,因“新旧更代”,“地方纷扰,乱将蔓延,政令不一,人心浮动”,军政府决定设五道宣慰使,以“察吏安民,绥靖地方”。张澜就任川北宣慰使职。组成一个支队(相当于团)的武装作为宣慰使的卫队,委鲜英为支队长。时川北驻军为川军第一镇第二标,标统为张邦本(驻顺庆),刘湘为标统张邦本的差官。第二营管带杨森。驻川北军队归川北宣慰使张澜节制,张澜乃指调杨森担任宣慰使护卫事宜。张澜与杨森有上下之礼。
上个世纪30年代,杨森率军驻扎南充,张澜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在学校宣传进步思想,还掩护红军及中共地下党,引起杨森极大不满,杨森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要修理某人。张澜出任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时,对杨森部队的劣迹进行了公开批评,杨森更为不满。杨还四处告状,说张澜与共匪勾结,破坏剿匪,要求查办。由于张澜在四川的威望和影响,此事不了了之。
张澜与姜心端 姜心端字肇初,自号“独愚子”,后考入省立顺庆师范学校, 1921年后多年担任广安县立女子中学校长。课余在三台老家耕种农桑,直至1945年4月病逝。张澜为其题写墓联“仁心虽未展,浩气竟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