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张澜先生诞辰149周年。张澜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对子女教育上,张澜先生也颇有建树,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张澜及子女成长的重要环境。
1872年4月2日,张澜诞生于西充县莲池镇张观沟村。张观沟一带民风淳朴,百姓生活贫苦,即在丰年,“富民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更数月不得白米一食”。其父亲张文倬是张家的第一代文化人,饱读经史子集,谙熟民俗乡情,在族中首举秀才。张文倬在这一带,不仅是一位学问好,教书有方的先生,也是一位待人诚恳,急公好义,侍亲至孝的好人。张文倬“终身布衣服,常着一羊裘,为祖遗物,虽敝不肯易。”一生清贫俭朴,仗义疏财,每遇不丰之年,“常累月食不得米,也未尝向人言穷”,相反,族人多贫苦,乃于族中设义庄会,有老不得养、幼不得教、女无以嫁,皆厚助之。”“平生无不检之行,无苟取之财。”在与邻里乡人的相处交往中,“为子言孝,为父言慈,为贫人言勤勉,为官人言仁厚,恒视其身境之不同而谆谆告之以所应知之道。”
张文倬家教甚严,经常给子女讲祖宗遗德,讲贤官良者的廉洁自守和为民者的节约俭朴的美德。他对儿子们说:“我们要耕读传家,忠厚待人”。经常忙里偷闲教子女读书,并告诫子女切记人“虽贫贱,善当为,恶补可为也”的做人原则。张澜的母亲王氏“性甚刚”,能干而勤勉,丈夫去世后,承袭“耕读传家”的遗风,督教子女,“治家有法”,赏罚分明,常以种种方式督导全家长幼勤奋劳作。正如张澜在写悼祭父母的碑文中所说:“先妣性甚刚。治家有法,无敢怠惰。澜任省长时,犹督吾妇及娣姒勤农作。诸孙虽幼,或分以饼饵,或给以数钱,必诱之使勤。”王氏持家十分居俭约,但“但待人则以刻薄为戒”,经常以节省的钱粮接济更贫穷的人。在张澜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期间,王氏家贫如故,“未尝索一钱以裕家”、“ 但勉以做好官”,致使“家贫如故”。1912年,作为川北宣慰使张澜在离任时,因任内救济贫困,负债600缗,还期将至,欲再借贷于人。王氏得知此事,将仅有的4亩祖业出卖还债。
父母优良的品质对张澜影响极大。正如张澜所说:“澜之居官不敢贪污,能自立于世不为夸毗者,实先考妣德行之所陶成。”
在父母的督教下,张澜5岁就参加劳动,接受生活的磨练。7岁时在放牛时,经常悄悄在父亲的私塾窗下旁听。挤时间读书,不懂就问,必求甚解,学习经常到忘我地步,胜过学堂的学生。张澜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学业优异,尤喜诗词,深得父亲喜爱。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把报效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除了给他讲《四书五经》外,还精心教授经史词赋,同时还给他讲《木兰辞》、《正气歌》、《满江红》等诗词和历代爱国爱民英雄人物的故事。张澜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而能在后来以救民济世,振兴中华为己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澜终于学有所成,1894年中秀才,次年补癝生。张家的4个兄弟中,有三人中秀才,出现“一门四秀才”的佳话。
与此同时,张澜还养成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花大人的一文钱。衣裤鞋袜,不用到场上去买,全是用母亲自己缝制,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破了就补着继续用。他对大人说;“百姓笑破了不笑补。”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爱和节约俭朴的生活习惯,为张澜以后为政清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张澜对子女教育的点滴。
张澜先后有两段幸福美满的婚姻。1895年张澜与西充县车龙乡的杨氏结婚。共育有3子4女。长子张峻(乔啬),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子张崿,字慕良,曾就读北京大学,后到德国勤工俭学,任中共旅德支部书记。三子张嵁(晓岩),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长女嫁任明新,次女许配杨家未嫁病卒,三女童年夭折,四女嫁李可法。1913年,杨氏因病去世后,1917年,张澜与南充县溪头场的刘慧征结婚,育有4女1子。长女张茂延,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园艺系。次女张继延,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三女张淑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员。幺女张惠延,毕业于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幺儿张崙,生于1933年,1949年因病去世。
曾任张澜先生秘书范朴斋在《张澜的为人如何—我所认识的张表方先生》一文中写到:“他对子女的教育,却是很认真,他两位已经成年的世兄,都是留学生,一位是留学德国学自然科学的,一位就留学学社会科学的,他几位女公子,也都是在大学念书。张先生向我说,他同他的世兄的经济关系,是这样的:‘读书的费用,我担负,但我不为他们娶亲,他们成立了,自己娶媳妇,算是成了家,我就不管他们了。同样的,我也不要他们管我。不过我有钱时,爱给她们那一个人,不论多寡,他们也都可以向我借,但要看我的力量,数目多了不成,次数多了也不成,给的不还,借的要还。至于他们对我,也是一样,他们有心要孝敬我若干,也收;我无钱,也向他们借,孝敬的不还,借的必还’。”
张澜经常给子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脚。他说:“我们应率先拥护民主,反对封建,带头移风易俗。天脚实美,何奈要给女子这样深重的摧残。我等女子绝不缠脚,一定要读书。”他要求女儿不得缠脚,1907年还带头把两个女儿送到自己创办的端明女子学校读书,开创了四川女子教育的先河。
张澜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1931年张澜全家从成都回到南充永安乡南溪口乡下。乡下没有小学校,张澜又不愿意把孩子送到20里外的南充城里读书。就在家聘请家庭教师,张澜对老师的选择一定要品学都好,教育方法也好的人。最开始别人介绍了一位姓张的老先生,他只教四书五经。这位老先生每天早上爱睡懒觉,学生站在门外等背书,要等很久。学生白天放了学就去爬树掏鸟蛋,帮老师拣蘑菇,晚上下自习就捉迷藏。教了一个学期张澜就劝他辞职了。后来张澜特意请了一位曾是自己学生的家庭教师朴金若林老师,他思想进步,是爱国青年,毕业后失业,又担心反动军阀追捕,张澜就请他来家中教两个女儿、两个侄女和两个农家子女。张澜嘱托老师对孩子严厉管教,品学都要注重教育,教课内容,以当时小学教本为主,增添古文、诗词,大都是唐诗、宋词,能激发爱国、爱民思想的豪放作品,教学进程配合农活忙闲灵活掌握,每日上完课,作完作业,打扫完室内外,就可以回家帮大人干活。张澜在家时每天抽查孩子们的作业,留心听孩子们背书,讲解课文,看作文。有不对的,不清楚的地方,耐心给指正,讲解。不好好学习除了挨老师打外,还要受父母处罚。张澜不时给孩子们买一些儿童读物,都是孩子们最喜爱、最珍惜的礼物。张澜从不打骂孩子。他为了了解民情,常在山上或嘉陵江边散步,与农民、渔民闲谈,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与收获情况,有什么困难等等,有时也带孩子们去。
大女儿张茂延、二女儿张继延到南充城里去上中学时,张澜谆谆告诫她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念书,中学的基础一定要打好,将来才能升学,学一技之长好为国家出力,为老百姓出力。有钱人家送儿女上学是装门面,你们不准向他(她)们学。我不在家时要经常写信给我,讲你们念书的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回家后要帮你母亲干活。”孩子们写给父亲的信中如有错别字, 认识不对的地方,张澜总为孩子们改正后将原信退回。1944年,三女儿张淑延初中毕业后,张澜不要她上普通高中,要她上幼稚师范,毕业后做幼儿老师。三女儿想不通,认为幼儿老师,整天给小娃娃打交道有什么好。张澜对她说:“幼儿像小树苗一样,从小就要培育好,长大才能成才。你真没有远见,不懂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将来是非常需要的,一个人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并不在干什么工作,而重要的在于你是不是品学兼优,有真才实学,有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志气。”张澜接着说:“我问你, 你不学一样本领,你拿什么去为社会出力,那不是说空话?”在张澜的教导下张淑延考进了幼稚师范。
张澜对子女既严厉又慈祥,他常对夫人刘惠征说:“教育孩子就像栽小树苗一样,从小就要栽端正,长大才能成材”,还说“孩子从小就不准他们说假话骗人,对人要忠厚老实。对长辈要尊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对朋友要真诚。要孩子们从小爱劳动,不能养成好吃懒做,要俭朴,不要奢侈。”张澜长期在外,夫人刘惠征在家抚养几个孩子,还要做家务事与农活,生活很简朴,孩子们从小就受父母言行的教育,敬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很友爱,和邻居的孩子友好相处。在家帮助母亲干活,穿的是布衣服,大的穿了小的 穿,不破不换新衣。吃的是粗茶淡饭(红苕、杂粮、自种蔬菜),从来没有一文零花钱,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肉,得一点点压岁钱。每日除三餐饭外根本就没有零食吃。勤劳互助的家风一直保持到现在。二儿子张慕良从德国回到南充后,在南溪口乡下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张澜十分高兴,常与慕良谈论时事,慕良也十分敬爱父亲,说:“父母养育之恩可贵,伟人的熏陶可贵,父亲,这一切都凝结在你的身上了。”
张澜立身行事,常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励并励人。对待子女既关心,又严格。有一次,二女儿张继延由家乡随长兄去重庆治病,穿着一身学生土布制服。其嫂见了有些生气,对她说:“爹多少年来就是有钱帮助别人读书,救济别人困难,不管家里的事,你和弟妹哪一个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你也写信给爹提一下意见嘛!”那时继延年幼,就真写信给父亲,有埋怨情绪。后来张澜见到继延说:“你走过建华中学门前小河上那根独木桥没有?”继延说:“走过一回,吓人得很,以后都是绕路过去的”。张澜又问:“你为啥平路不怕,走独木桥害怕?”继延笑而不能答。张澜说;“作人像走路一样,独木桥两旁空空的,没有扶持,你害怕,作人若离开了群众,没有人扶持,就不能生存下去。群众正像平地一样在无形中扶持你。现在生活很苦很穷的人还多得很,你不要只顾自己享受,应该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才对。”自此以后,继延克勤克俭,习以为常。
张澜经常教育子女们要勤劳、节俭,他不喜欢懒人和讲究吃穿的人。孩子们偶尔议论吃、穿,被张澜听到,他什么不说,但口里却“啧啧”连声,以表示他不高兴听。大女儿张茂延读大学时,做了一件阴丹布衣服,夏天把袖子拆下了穿,冬天则把袖子缝上罩在棉衣外面穿,很自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在生活上,张澜一直以勤简教育子女,家中男的不准打牌、抽烟、喝酒,女的不准穿花衣,烫发,涂脂抹粉等。1944年,张淑延在成都幼儿师范上学时,见好多同学穿得都比自己好,也想自己买一件好衣服穿,张澜知道了对张淑延说:“一个人穿得好不如品德好、学问好。绣花枕头表面很好看,肚子里一包粗糠,大树表面树皮很难看,内里很充实可作栋梁,你要好好记住我的话,不要去注重衣着。”张淑延牢记了张澜的教导,以后再不羡慕穿着好的了。这些对子女影响是很深的,几十年来子女们敬遵父亲教诲,在生活上一直是很勤简朴实的。
张澜要求孩子们要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立足。1940年他在给女儿张茂延的一封信中写到:“你要再向前进,免掉女子读书只是为家庭的陋习,立志甚好。但是如何才能够不为家庭所囿,而能为社会人群及国家尽力,还是要实际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前进的毅力才能做得到的,不是空空的有理想、说大话,可以做到的。一做事就需要实际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什么叫专门的技能,你是知道的。什么叫实际的知识,或者不大明白。实际的知识,就是从事实上加以分析、考虑、判断得来的知识。许多人平时马马虎虎,不留心事实,一旦遇到事情就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如何应付,如何处理,所以往往失败。时代一天演进一天,社会一天复杂一天。你再向前进,必须努力求得实际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方足以应用。现在你固然说不到此,但是不可不知道,不可不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学曾迁往峨眉山伏虎寺,三儿子张晓岩在川大外语系读书,川大的一些反动学生有一次差一点就把他推下山谷摔死。“皖南事变”以后,川大管教务的负责人要他参加三青团,并威胁说若不同意就不发给他毕业文凭。晓岩急了,张澜教育他说:“你别急,文凭拿来做啥子。我在日本留学回来时,学院给我的文凭我都撕了,哪有中国人靠外国人的文凭吃饭? 人的骨气比他那文凭贵重,做人要有正气,不怕邪。你宁可不要文凭,决不参加三青团。” 张澜又当着众儿女说: 你们都要记住,做任何事情不能把自己摆在前面,无欲则刚遇事不苟同,处乱世才能明辨是非,应付艰难环境不致失节,处于和平环境,才能团结人对事业有所建树。
张澜对子女特别疼爱,虽子女们没能在自己身边,但儿女们的冷暖却时刻常挂在心间。1937年春,正在家乡南充读小学的大女儿茂延在一次作游戏中骨折,张澜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和挂念,马上写信给茂延,信中说:“茂延,昨天接你三哥(慕良)的来信,说你十七日与同学作秋千游戏把左锁骨折断,已经接好复原(究竟全愈没有,写一信回来),于二十三日去上课了,我想是把左肩膀和胛骨挫损,要是锁骨折断那能够一星期便复原呢,此等骨节挫损务要接好,使他真正复原,切不可稍为忽略致留残疾。我的左手杆不能伸直与弯曲,即是当年骨节挫损未能接好之故。乔蔷与慕良一信,可为他交去你的医药费,去了好多钱够用否。”在信中张澜先生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表露无遗。
张澜对儿孙们非常关爱,在家有时也带孩子们到青居山游玩,看张献忠的驻马村,明丞相陈以勤的读书台、唐代塑的佛像,并且给孩子们讲这些人物与朝代的事迹。还带着孩子们与渔民一起打渔,泛舟嘉陵江上,碧水兰天,晚霞美丽多彩,真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漫步在江边沙滩上,观看淘金者的劳动。孩子们陪伴在父亲身感到十分幸福。
1936年3月张澜写了《三月三携女茂延、继延及子侖乘小艇泛江》:
觞咏兰亭迹久陈,春江放棹意生新。
陈情欲望笔谈下,沿岸菜花黄锦云。
偶尔停舟寻石子,记曾战艺赋《金人》。
白云苍狗斯须变,且喜溪山逸此身。
张澜与家人融乐相处之时,还时常对子女谆谆教诲,以诗励志:
《自励并勖诸儿女》
立德立功在汝为,浮云富贵亦何奇。
山移志定无愚智,水落痕残识盛衰。
老大虚生常自儆,忧患久处是良师。
蒲籯未有黄金畀,此语长书座右宜。
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国家安排他住进了一所复兴门嘉祥里的宽敞平房,他在京的三个子女从来没有住进去过,而是住在自己单位的小房内。中央人民政府也为他准备了一辆专属轿车,除他因公外出使用外,家里的人从来都不允许用,而是乘公共汽车。他对张淑延说:“你大哥、二哥靠他们自己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优异,学校保送出国留学,在国外半工半读靠自己劳动,没有依赖家里,你同你姐姐们和妹妹也要好好学习,靠自己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将来才能好好工作。要想依赖家里是不行的,我绝不顾私。”张继延在东北人大学习时,因刚从南方来,对东北气候很不习惯,又从没离开过家独自在外生活,身体不好,自己想留在北京学习,希望父亲能给学校领导说说,父亲不同意。
大女儿张茂延希望父亲向有关部门打招呼,把她分配到农科院或外事部门工作,得到的却是张澜的批评教育。二女儿张继延在东北学习毕业后,希望能通过父亲的关系调回北京,也受到父亲的严厉责备。张澜还把在美国的长子张乔啬、在香港的三儿子张晓岩电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1949年10月,张澜在给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学习的三女儿张淑延的信中写道:“你能耐劳刻苦,又颇开展大方,我是很赞许的,我再告你几句话,你可记在心上,作为房屋的规箴,一、用心要精细,二、立志要坚强,三、见识要明确,四、行为要诚实而勤奋,五、说话不可过多而流于虚妄。”1950年4月,张澜夫人刘慧征带孩子们从家乡来到北京,一家人经过生死离别,终于相聚在一起,重逢时真有千言万语。张澜第一句话说:“你们来了,好。”沉默了一会又严肃地说:“你们不要以为是来享福了,过去劳动,现在还是要劳动,我把政府分配来的保姆退回去了,家务事自己干,乔啬(大哥)、继延和你们(指小妹和姪儿们)要好好地学习,要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来北京时,毛主席第二天来看我对我说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些,你们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向共产党员学习,记住照毛主席的话去做。”1953年元旦,张淑延结婚时张澜特为他们写了手书,内容是“农合,淑延你们是人民大学的学生,结婚后要相爱,相敬,相谅,互助进步,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为主要任务。”1953年10月24日 ,在给张晓岩的信中说:“我们今天的国家人民,要由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为人做事,必当随时随处加强学习。学是觉所未知,习是为之不已,所学即所习,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学要虚心,才能多受教益;习要小心,才能少犯错误。”他在给张乔啬书信中嘱以“要改变作风,事事为人民服务”“华芳也须自寻工作,或是学习手工业,或是找书教,今后要有独立的生活技能,才能在新社会立脚”。
抗美援朝期间,每逢星期天,孩子们都要到张澜家中,聚集一堂,各说各的所见所闻,热热闹闹,都说要节省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零用钱,支援自愿军。目睹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史无前例,笑着对儿孙们说:“党教育你们立志为国为民,你们要听党的话,好好念书,爱国救国不是口头说了就能够办到的,要念好书,造就本事,将来长大了,才能够振救国家”。
参考文献:
1、 黄祖坤,《张澜画传》,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
2、 伍定明,《张澜在南充》,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张继延,《父亲、母亲生平事迹的回忆》。
4、 范朴斋,《张澜为人怎样-我所认识的张表方先生》 。
5、 谢增寿、何尊沛、张广华,《张澜文集》,群言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