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所必争,真理所必护——试述张澜与报刊

作者:陈和平 张融融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4-30 08:10 点击:1017次

                                                                                       民主所必争,真理所必护  

                                                                                                              ----试述张澜与报刊 

                                                                                                                                                                    

       张澜先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参与许多革命斗争,创办各类学校,普及教育,兴办地方实业,发展经济。在中国民主革命史、教育史、实业发展史上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人们所熟知。而张澜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新闻媒体人,为传播先进文化,宣传政治主张,监督与纠正不公正现象,主办和支持创办了很多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社会进步,但知道的人还较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本文将笔者所查文献资料初步梳理,试述张澜先生为办报刊所做的贡献,以此缅怀先生。 

                                                                                                                   一  

       张澜1872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的一户耕读之家,1894年科举考上秀才。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日益严重的岁月,1895年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在这时候高潮迭起,形成了激荡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创办报纸,组织团体,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向社会广为传播。四川的维新派人士也积极活动,青年才俊蒲殿俊、罗伦等创办“蜀学会”和《蜀学报》,鼓吹民权,宣传变法,推动变法思想在四川普及。动荡的时局引起了张澜的关注,他阅读了《蜀学报》等进步刊物,思想受到启发,并且结识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朋友。  

      1904年, 张澜在日本留学,他在中华留日学生会上, 大胆倡议慈禧退朝,实行变法维新,初次登上政治舞台。 1905年张澜回国后, 在四川顺庆府中学堂任教,并创办南充县立小学堂。他尽量增设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内容和传播科学文化的课程,企图通过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1911年8月,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张澜被川汉铁路总公司股东大会推为副会长,与四川省咨议局负责人蒲殿俊、罗纶等人积极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系军阀混战,社会战乱频繁,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仁人志士纷纷寻觅救国救民的途径。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1918年5月张澜作为四川省省长去北京向北洋政府述职。这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思想如春潮猛烈冲击着封建的旧思想和旧文化。在京期间,他刻苦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思想。这年12月北京《晨钟报》改组为《晨报》继续出版,张澜以四川省长的身份兼任《晨报》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实际工作。

     北京《晨报》 初名《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由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汤化龙主办,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不久辞去。1918年9月,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封闭。张澜主持报社工作后,聘请李大钊为副刊总编,瞿秋白及“少年中国学会”负责人王光祈到《晨报》工作,又派瞿秋白赴苏联考察,后任驻莫斯科特派记者,派王光祈为驻德国记者。

      1919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101年纪念日,《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到11月11日止,这个专栏共存在了六个多月,发表了许多篇相关文章。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有报刊中第一次辟出专版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它所产生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晨报副刊还增加“自由论坛”、“译丛”两个专栏,以广泛介绍“新思想、新修养、新知识”,经常发表论述新思潮及社会问题的论文,例如李大钊的《战后之世界潮流》、《青年与农村》等文章就是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 除了上面所述两个新栏目外,《晨报》副刊还增设了科普知识专栏、生活常识专栏、外国文学译介专栏等等;在《马克思研究》专栏中不但有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柯祖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等重要文章,还有绍虞的《马克思年表》等对马克思生平详细介绍的文章,《晨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张澜先生也在《晨报》发表文章,例如《告川人书》、《致熊克武、肖德明》、《答梁乔山先生书》等文章,尤其是《答梁乔山先生书》一文,率先公开讨论社会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晨报》以显著地位报道了各地爱国活动情况,还开辟“国耻纪念”专号,抨击政府的卖国行径,在社会上引起震动,推动五四运动作出了贡献。《晨报》以及其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 成为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纸之一。

       这些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报刊对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报刊传播大量的新文化、新思想,启发中国人民从思想上觉醒,知道什么是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此,他办进步报刊30多年。 

                                                                                                            二 

      张澜在主持《晨报》期间,致信给学生兼好友鲜英,嘱咐他与陈愚生(“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在重庆办报。由刘相所属部军官鲜英、袁丞武、罗仪三等集资若干元购置了一家极简陋的印刷厂,发行人为鲜英,陈愚生任社长、刘泗英任总编辑。1921年2月1日《新蜀报》以“输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识”为宗旨在重庆顺利发行了创刊号。 

       报纸开办后颇有声色,不料发行几个月后,因支持学生抵制日货,被当局查封,张澜先生找到刘湘疏通,报纸改头换面继续刊行。后来他还推荐王白与(一说为沈与白)任社长,聘留法勤工俭学回国的周钦岳任总编辑。周邀约同学陈毅为主笔,为该报陆续写了十多万字文章,很吸引读者。后来随时间推移,先后又有萧楚女、漆南熏、杨丙初、金满成、漆鲁鱼、萨空了、石宝瑚等人的加盟,报社聚集了一批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新思想的优秀社长、编辑和作者,报纸办出了特色,销量逐步增加,影响逐渐扩大,在抗战时期成为了有全国影响的优势大众媒体。每当报社经费发生困难时,张澜与鲜英等商量后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该报长期负责的周钦岳说:“《新蜀报》没有表老的支持是办不起来的。” 

      《新蜀报》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在四川扩展的产物,有突出的社会批判和文化进步色彩,被当时的知识界称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中的领路人”,对知识青年和底层民众影响很大。在开启民智、主张民权、监督政府、反映民意等多方面《新蜀报》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张澜及南充旅省同人的《请罗泽州革弊抚民电》,1926年12月29日《新蜀报》予以登载,对督促南充的当政者革除弊政,为纾解民困发挥了作用。在抗日战争中, 1939年1月4日张澜及黄炎培、梁漱溟等人发表宣言,反对汪精卫接受日本首相近卫声明的叛国罪行,宣言送到重庆各报馆后,仅《新蜀报》一家登载,形成大后方公开声讨汪逆罪行的先声。 

      《新蜀报》从诞生之日至1945年11月,在时代的风暴中,起伏前行,始终是“民众喉舌”,原副总编辑李华飞先生评价《新蜀报》“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民呼声;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和大革命时期, 不愧为四川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一面旗帜。《新蜀报》在四川现代史上为推动革命前进所做出的贡献, 将永载史册。” 终被国民党当局指使特务分子强行霸占, 周钦岳被排挤离渝,《新蜀报》作为报界的一盏明灯遂暗淡,1950年夏停刊。

      1920年底张澜回到南充,四川由于军阀连年混战. 人民备受苦难。张澜认为这主要是人民群众毫无民主权利所致。如能实行地方白治, 伸张民权, 是解决四川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他在南充县进行地方自治的实验,联络南充各界人士, 成立了“南充县自治筹备处”。筹备处创办了《民治日报》周双刊,刊载宣传自治的言论及新闻稿件,宣传民权理论、民主政治。每期赠阅400至500份。同时还创办了《实业半月刊》。 1923年在张澜先生的支持下,南充县立中学教师袁诗尧还办了进步刊物《短刀》,积极宣传共产主义。 

       1925年6月广州“沙基惨案”发生后,张澜和南充人民,立即以“顺庆后援会”的名义向各地发表宣言,散发传单,对帝国主义进行声讨。同时南充中学还办有《奋斗》刊物,转载各地消息,帮助群众了解各地的革命活动情况,扩大革命影响。

       1926年英军炮轰万县,死伤军民数千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九五”惨案。万县川军驻军司令于渊(共产党员)奋勇击退英国军舰。当时任成都大学校长的张澜积极声援,并勇敢地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发行的《九五日报》言论委员会主任,对“九五”惨案中的抗英英雄于渊英勇击退英军舰的爱国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1926年4月张澜先生被委任为成都大学校长,他主张民主办校,思想自由和学术研究自由。张澜在教育系出版的《现代教育》创刊号上发表的《我们对于教育的主张》一文中, 明确指出: “ 我们千万应该发表精神独立宣言, 以实现学生的学术自由、研究自由、言论出版自由, 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 对国民党强调要实施党化教育, 张澜坚决反对。为了推动各系学生的学术研究自由, 各系先后成立了各自的专业学会, 出版各种学术刊物, 举行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和报告会, 校内有如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使四川思想界和教育界能够呼吸到一点自由的空气, 享受到一点言论自由。 

       成都大学共产党团直接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创办了《野火》、《经济科学》等刊物,得到张澜鼎力支持,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工资每月补贴50元,使其出版。这些刊物在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师生参加革命活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29年先生在成都大学期间,还支持校内创办《科学思想》期刊,约集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撰稿。守旧派、顽固派对刊物常加非议,张澜说:“我办成大,究竟多久,不得而知。但我办这个学校,学生究竟走什么道路,对于社会究竟起什么作用,必须有个明确主张,这就是我办这个刊物的旨趣。”刊物发行后,校内外订阅者颇多,对青年的思想影响很大。 

       1936年秋鲜英接任南充行署专员兼南充县长以后,张澜同鲜英商议于1937年2月创办了《新南充报》,周双刊。宣传抗日救亡和进步思想,揭发国民党和地方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的罪行。报社工作人员都是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社长张默生,总编辑邹学奎,编辑、采访有沈迪群,蒲向阳等,张修实负责印刷,报工岳小平。每期印数400至500份。该报很受广大人民欢迎,9月中旬就被国民党内政部下令停刊了。  

                                                                                                                         三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此后,张澜支持办的报纸大多是民盟的报刊。第一份是民盟中央派梁漱溟去香港办《光明报》,在海外建立言论基地,宣传民盟的政治主张。张澜找刘文辉、龙云等资助了一大笔钱解决了办报的经费困难。该报9月创刊,10月10日发表了民盟的10条政治纲领和民盟成立宣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12月香港沦陷被迫停刊,1948年3月1日复刊,改为半月刊,在民盟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秋,民盟中央委员、四川省支部委员沈志远和中共成都地下市委负责人杜桴生和盟员、川康绥靖公署少将杜重石等筹办《大义周刊》,请张澜带头作发起人,他欣然应允。发行人还有王白与,社长杜重石。张澜还为《大义周刊》推荐了专责撰稿人:民盟中央委员杨伯恺负责政论,沈志远负责经济讲座,中共南方局张友渔撰写日本方面的军政论述。呼吁“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反对内战,很受读者欢迎,《大义周刊》1946年8月被特务查封。  

      成都的《华西晚报》创刊于1941年4月,主持人田一平是以川康绥靖公署上校参议为职业掩护的地下党员。由于华晚为人民说话,受到当局的压力。1945年7月《华西晚报》改组董事会,请民盟主席张澜任董事长,表老欣然应允。罗忠信任社长,田一平仍为总经理,总编辑李次平,编采人员有陈白尘、曾巴波、陈子涛等,这些都是共产党员或民盟盟员。经费主要是由张澜找刘文辉出资帮助。1945年元旦《华西晚报》增刊刊载张澜题词:“迎接新年走上新路--革除官僚政治,实行民主集权,团结全国贤能,争取最后胜利。”华晚在1945年以后,政治态度鲜明,发表了大量的争民主反内战的言论,在成都,在西南,代表民意,深得人心,在社会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推动民主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1945-1946年,成都社会上有人称华晚为民主堡垒”。1947年“六一”大逮捕,报馆被特务捣毁,主要负责人杨伯恺、田一平、孙文石、刘铭章等七人被捕,报纸被迫停办。  

      1946年2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在重庆创刊。发行人张澜、社长罗隆基。社论委员会成员有罗隆基、章伯钧、梁漱溟、郭沫若、马寅初、陶行知、邓初民等。编辑有马哲民、叶丁易、舒军。编辑、记者有唐弘仁,李康、张真民等。经理先后有尚丁、罗子为、冯克熙等。民盟总部东迁南京后由民盟重庆支部办理,社长为鲜英。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该报代表民盟主张,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维护政协决议,与中共的《新华日报》并肩战斗,显然增强了捍卫民主和平的舆论阵地的优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吴玉章曾为《民主报》创刊一周年题词:“为人民服务,替人民说话,作暗室明灯,作迷津宝筏。” 1947年3月1日国民党查封《新华日报》时,《民主报》亦被查封。 

        1946年5月1日在成都创刊的《民众时报》,是民主同盟的第二大机关报。张澜任发行人,邵石痴任社长、杨伯恺任经理,肖华清任副经理,马哲民任总编辑,赵铭彝任副总编辑,总主笔漆鲁鱼。创刊时中共政协代表周恩来为报纸题词:“民主先锋”。《民众时报》和《民主报》都对民主运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报纸的经费主要是刘文辉供给。国民党对《民众时报》极端仇恨和害怕,报纸发刊后便对刘文辉施加压力,对张澜和主要负责人进行攻击,派特务捣乱破坏,发行仅两个半月,7月15日便被迫停刊了。 

      张澜的支持和影响下,民盟和一些革命知识分子还办了如下一些报刊:《大学月刊》《青年园地》《唯民月刊》《时代文摘》《自由画报》《胜利报》《科学世纪》《益报》《文摘周刊》《时事新闻》《光明晚报》等等,对西南的民主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他为推进中国的民主运动,并将科学与民主等进步思想输入于国民之脑海,竭尽了毕生之力。

       1945年9月中国民主同盟重庆市支部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创办机关刊物《民主星期刊》。10月1日张澜先生在《民主星期刊》创刊号上发表对中国民主运动目前阶段和刊物的五点意见,对刊物的内容有:“一个民主的刊物,不仅是要反映、宣达要求民主的各阶层人民的意见,而且是要组织体现要求民主的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使它集中起来,步调一致起来,为争取实现保障民主而奋斗。此外还有代表要求民主的各阶层人民的政党,它们本亦是集中力量。齐一步调,为争取实现、保障民主而奋斗的各自有力的工具和机构,但一个民主的刊物也要把它们组织起来,贯串起来,使它们各自为争取、实现、保障民主而奋斗的工具和机构,更加有力,更加步调一致,这样,和平、民主、团结、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才能建设起来,虽然,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可见他对报刊是非常重视的,认为报刊不仅可以反映人民的呼声,而且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组织作用。 

        1945年7月1日他在《华西晚报》发表文章“论报纸之责任”中写道:“在民主政治实现以前,报纸果欲代表舆论,且所代表者又为真正之舆论,则为报人者,必具坚持真理,守正不阿之精神。夫不避权奸,载笔直书,虽古良史,尚属难能,顾天地间浩然正气,必善养而后得之。然则报人人格之锻炼,其可忽乎!”。他认为在当时的不民主时代,对合格的报人的人格要求是很高的,他勉励报业同人:“余意报人立言纪事,操纵舆论之权威,为人民之喉舌,大处小处,总宜搜考详实,出以谨言之态度,民主所必争,真理所必护,正义所必持,阿谀所必拒,古人有言“修辞立其诚”,庶几近之”。今天对我们做人做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长河沧桑巨变,张澜先生为争民主、护真理的浩然正气和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作者:陈和平 张澜外孙女; 张融融 张澜曾外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