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三杰张澜、罗纶、鲜英

作者:张澜文化研究院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4-25 14:31 点击:784次

                           西充三杰---张澜、罗纶、鲜英

西充,素有文化县之美称。崇教尚学,以“读书为要"是人们一种特有的最普遍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乡民有“耕读为本、礼义为先、勤俭节约、善良淳朴”的美德,也有“望子成长,光宗耀祖”的期盼。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到清代,全县有进士112人,举人134人,贡生151人。进士中,有执掌相权的赵彦昭、徐恺、何贱、游似等4人各部堂高级官员32人。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除文人学士外,团以上军官即有175人,其中将军26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充三杰----张澜、罗纶、鲜英。

张澜(1872~1955)字,表方,1872年4月2日,出生于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张观沟,清秀才,刻苦求学,考上秀才,“一农家四秀才”(父亲张文倬及张澜三兄弟都考上秀才)成为当地的佳话。张澜居乡办学,德望日隆,名满乡里,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当时四川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专科)。张澜在努力钻研经、史、词章的同时,也对新学颇感兴趣,积极吸收新文化、新思想,因而在研究旧学时,观点新颖,既出于旧章,又不为原意所囿,成为书院高材生,得到了掌院杜嗣兰的赏识。1904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被选推为公费留日学生。到1921年离开西充,张澜及家人在西充生活了近五十个年头。

 罗纶(1876~1930),原名晋才,号康侯,字梓卿、梓青,1876年生于西充县群德乡罗村沟人。自幼好学,13岁时就熟读四书五经,人称“神童”。14岁考入成都尊经书院,从宋育仁、骆成骧学,后中举。罗纶擅辞章,性敏善辩,为清大学士瞿鸿机所赏识,延至成都学使署任职。时值戊戌变法,罗纶与李蔚华,蒲殿俊成立“强学会”、“蜀学会”,出版《蜀学报》,宣传变法。戊戌变法失败,罗纶改名并借父丧丁忧,回乡暂避。1904年西充知县刘洪烈擅开屠宰,乡民云集县衙责刘。刘怒,饬皂隶杖击驱赶,踏毙18人,激起公愤。罗纶与李蔚华、范尧等联名具状,赴顺庆府控诉,清政府为安抚民情,不得不将刘鸿烈革职,充军新疆。晚年赋闲家中,郁郁成疾,1930年病逝。

鲜英(1885~1968),字特生。1885年4月28生于四川西充县太平镇小木井鲜家沟,幼时家贫,后在亲友的资助下进入私塾。后考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张澜对这个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的学生格外关照,特别欣赏鲜英,认为鲜英不仅学习努力,而且为人朴实忠厚、粗茶淡饭,甘之如殆。张澜对鲜英有再造之恩,因此鲜英一生都追随张澜,两人亦师亦友。光绪末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院”,即参加同盟会。1921年任刘湘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1925年任陆军第十师师长兼江北、巴县卫戍总司令,1928年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参赞兼惠民兵工厂厂长。1935年任四川第十三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绵阳,1936年改任第十一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南充。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张澜在南充创办“建华中学”,张澜任校长,鲜英任董事长。南充不少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奔赴延安,他特发专署通行护照,分赠川资,并为之主饯,以壮行色。1939年他谢绝仕途回到重庆,决心投身抗日民主运动,毅然献出他的私宅“特园”,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和民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园后被董老(必武)誉为“民主之家”。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成立,总部即设于此。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鲜英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1945年民盟重庆市支部成立,鲜英当选为重庆市支部第二届主委。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68年8月在北京病逝。

1905年夏,张澜从日本宏文学校师范科毕业回国后,在家乡办学,任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教习兼教务长。罗纶担任顺庆府中学国文、历史教习兼斋务。张澜、罗纶是广安紫荇书院同事,两人志向相投,共抱创办新学、培养人才、改造旧中国之志,决心在学堂来一番改革。他俩传授新思想、新知识,宣传新政,拥护新政各项措施:倡办新学堂、奖励私人兴办实业等等。一扫旧书院的迂腐沉闷气氛,因而享誉川中,附近各县青年闻名来学习的日渐增多。朱德、杨森、王赞绪都慕名前来学习。朱德元帅回忆说:张澜既有反封建反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里才第一次看到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

顺庆府所在地南充,守旧势力很大,张澜、罗纶所做的一切,遭到守旧人物忌恨、反对,而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该学堂的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张澜、罗纶虽然没有加入同盟会,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已开始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因张澜、罗纶在学校中传阅《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于是那监督向顺庆府姓潘的知府密告张澜和罗伦图谋不轨。潘知府也是一个守旧派,得报后立即封了一份公函,呈请四川总督,要求法办张、罗。四川总督欲置张、罗于法。亏得四川提学使方鹤斋是个识时务的人,他在总督面前说了很多好话,张、罗幸免于难。

张澜还先后创办南充民立(高初)两等小学、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女子端明女塾。这时,罗纶想在教育上闯出救国的出路。顺庆府多次禀川督让罗纶解聘,改委西充县视学。

1907年春张澜、罗纶赴成都,罗纶任绅班法政学堂斋务长,兼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国文教习,张澜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学监(训导长)。在此,张澜、罗纶、刘行道、熊焘、徐炯、王铭新等共谋革新,人称“六君子”。时成都优级师范学堂监督王章祐、铁道学堂监督刘紫骥压制学生参加立宪运动,甚至无理斥退学生,“六君子”挺身而出,支持学生,王、刘密禀于护川总督赵尔巽,诬罗纶等收买学生,煽惑士林,宣传革命。赵大怒,将张澜、罗纶等解免职务。

1908年秋,为推动立宪,罗纶率学生及绅、商、工、农各界2000余人赴督府,慷慨陈词,面请赵尔巽代奏,速开国会。1909年10月14日,四川咨议局第一次会上,罗纶被选为副议长。

1911年,罗纶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兼交涉部长、张澜被股东大会选为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张澜、罗纶成为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不怕杀头,勇斗四川总督赵尔丰,领导四川保路运动,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辛亥革命后,罗纶为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兼安护局长。军政府发出通告,坚决镇压破坏分子,贯彻五族共和政策,终于使成都问题得到和平解决。1912年初,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罗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他对军事过问甚少,于文化教育关心甚殷。

张澜先生出任川北宣慰使,成为四川同级机构中的佼佼者。并委任鲜英为护卫营支队长(相当于团长),刘湘、杨森均在支队内供职。由于鲜英通晓军事,不久被选送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毕业后留任袁世凯总统府侍卫官。当袁氏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他毅然南下广州参加护国之役以讨袁。   

1912年底,四川选举国会议员时,张澜、罗纶被选举为众议院议员。10月6日 ,张澜、罗纶以众议院议员身份,参加总统正式选举。对袁世凯暴力威胁国会,深表不满;对一些国会议员之腐败堕落,颇为痛心。

1916年3月28日  张澜、罗纶、张成孝、钟体道等在顺庆成立川北护国军总司令部,发表通电宣布南充独立。在张澜等人的领导和影响下,川北护国军广集枪支,扩充队伍,护国军人数达5000人,在川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独立。

8月14日  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嘉陵道尹,主持川北庶政,他认为:“官吏良恶,为民心向背所属,变乱之时,尤资干济之士,是勿向其新旧,区其省籍,而要以其才不才御任用之大公。至若冗赘机关,平时已无信仰,一遇事变即全失其作用,骈枝之病,微论有碍政体。因此而启人民轻视一般官厅之心,则纲纪益随废,而不可问矣。”张澜走马上任后,努力收编安置散兵游勇;采取有力措施,肃清盗匪,惩治贪污;并严禁鸦片,整饬社会风纪;对征收、讼狱皆有明白规定,一扫百余年来陋规积弊。经过大力整顿,川北很快便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的风气。因此更受人民尊敬,被称为“川北圣人”。

1917年11月20日  张澜任四川省长。他用人开明贤达,摒弃党派之争,以才择人。全心为民,严以律己,常穿布服,饮食简单,薪金用于资助他人,从未往家里寄钱。家人仍在西充乡村务农,虽经济拮据,也从未向先生索取分文。由于张澜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被人们誉为“布衣省长”。

1918年12月,张澜以四川省长的身份兼任《晨报》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实际工作。在《晨报》发表《答梁乔山先生书》,成为在报纸上公开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第一人。

1921年2月1日,张澜、鲜英在重庆创办《新蜀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同年,张澜与南充绅、学界等人士在南充通俗教育社宣布正式成立“南充自治筹备处”。张澜运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在南充联合各界人士中推行地方自治,与南通的实业家张季直相竞赛。根据各地代表关于自治的意见,张澜主持拟订了《四川南充县暂行自治大纲》。大纲共22条,总的原则是“图人民之福利奠自治之基础。”罗纶任西充县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

次年,罗纶应国会之召赴京,因不满曹锟贿选,辞议员职归家。

1925年四川善后会议召开,罗纶、张澜参加。罗纶被选为审察长,张澜当选为惩戒股股长。提出议案,要求停止造枪、招募、筹款、缩减兵源。

1926年-1930年,张澜任成都大学校长后,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人士来川讲学”的口号,竭力罗致人才。他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既不问党派,也无论新旧;既不分青老,也不管帮口;只要有真才实学,就礼聘任教。张澜在用人问题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支持各种主义的探索,使成都大学成为“民主的堡垒”。

1933年,张澜、鲜英等赴广东广西等地考察,宣传团结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抗战期间张澜以参议员身份,积极投入民主活动,担任民盟主席后,领导民盟投入到民主爱国、团结抗战活动中。鲜英毅然献出他的私宅“特园”,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和民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园后被董老(必武)誉为“民主之家”。抗战胜利后,张澜领导民盟同共产党一道,拒绝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给蒋介石一击。

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1955年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澜、罗纶、鲜英是西充近代史上的三杰,家乡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

(本文为供西充统战部专稿,伍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