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校本教材)

作者:张澜文化研究院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4-16 08:48 点击:4425次

 

    有位老人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如今恐怕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他的名字。然而他的形象却始终留在国人的记忆里:在新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身后那一个一袭长衫,银髯飘拂的老人,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而在关于开国大典的录像里,站在主席身侧的他,目光殷切而深沉。那一天,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和其他领导一起见证历史的前行,也接受人民的敬仰和祝福;那一天毛泽东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宣布:“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为副主席。”

他就是张澜,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第一课  勤耕好读 立志报国

 

贫寒农家  孕育成才

1872年4月2日,一个暮春的夜晚,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张观沟,蜗居一隅的教书先生张本清梦见了他从未见过的大海,惊涛骇浪之间,一叶小舟飘飘荡荡。就在这一天,张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或许是对未来有所预见,张本清给儿子取名张澜,字表方,希望此儿能像梦中的方舟一样,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自我保全。

在父母的督教下,张澜一边劳动,接受生活的磨练,5岁时就随大人上山割草拾柴,年稍长就放牛砍柴或下地种田。劳作间隙,背熟了邻人所赠的半部《论语》,让父亲大为惊叹。他求学心切,上进心强,经常把牛牵到父亲教书的书馆附近,一边放牛,一边悄悄站在教室外边听父亲讲课。张澜白天晚上有空就读书,学习经常到忘我的境地。有一年中秋节,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见张澜学习兴趣正浓,经多次催促未果,就将糍粑和红糖水端至张澜书屋。张澜手拿糍粑边学习边沾糖水,竟将砚台中的墨水沾上,吃得满嘴是墨。母亲拿碗见状,大笑,张澜莫名其妙,母亲将镜子交与他,他看了才恍然大悟。父亲见张澜读书刻苦用功,便对他寄予厚望,除了讲四书五经外,还给他讲《木兰辞》、《正气歌》等诗词和历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张澜如此一天天长大,一年又一年,他念着“子曰”长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貌,品学兼优,儒雅斯文,身上更兼有父亲的正直端方和母亲的克勤克俭。于是他也按照千古文人的进学途径走向自己的未来——22岁那年他穿着生平第一双布鞋踏进了科举的考场,并一举考中秀才。此后张家博得“农家五父子,一门四秀才”的美誉,张澜自是其中一分子。五十余年后,张澜就是穿着这双旧而又旧的布鞋参加了开国大典。

 

康梁党羽 负笈东瀛

张澜因为博学多才而被聘为紫金精舍的教师。1899年,他来到广安,踏入这个将改变他一生的地方。紫金精舍是一所由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新式学堂,本就具有革新意识的张澜一到此间便如鱼得水,在四川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蒲殿俊、罗伦的影响下,他很快成了维新思想的拥戴者,“秀才张澜”开始脱胎换骨。

移神兴学

紫金精舍的校舍原是一座庙宇,张澜等人在修校舍时,发现庙中还有三座满是灰尘的菩萨。有人戏言三位“真神”下殿,想捣毁神像,却发现菩萨是铜铸的。于是,这些热衷于新学,一意挣脱旧思想的青年们便把神像扔进了阴沟里。这一扔,一下子在守旧的人士中掀起了巨大波澜,地方官怒不可遏,直批他们为康梁余党,欲下令抓捕张澜等人。此事虽在各方调节下平息,但这小小一事,却成了张澜民主生涯的开始。

求读扶桑

1903年,31岁的张澜作为四川官派留学生东渡日本,进入东宏文书院学习。亲眼看到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巨大变化,张澜深深的受到刺激,在留日学生举办慈禧70大寿庆祝会上,热血的张澜大声疾呼“皇太后既已年过古稀还不退位,更待何时!”一声吼,吓坏了清政府驻日公使,张澜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关押起来,并被遣送回国。从此人们知道留日学生中出了个不怕死的四川人。

投身教育 初露头角

1905年,张澜从日本回到国内,主要在南充和成都从事教育和社会革新。他主持学政、创办新学,谱写了他丰富多彩的的教育生涯的重要篇章。

这年秋张澜被聘为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教习兼教务长后继任学堂总监。他满怀救国热情,大刀阔斧改革旧习俗,推行中西合璧的新课程。这所默默无闻的乡学很快成了近代新学堂,吸引了许多有志者前来就读。1906年秋,朱德就慕名到该学堂求学。此外,杨森、王瓒绪、鲜英、黄隐等中国现代各人也都曾先后来该校读书,受业于张澜。

张澜还创办了南充初、高等小学和南充端明女塾。带领学生大搞体育运动。他以大量的成语典故来说明自强不息之类的道理,或者通过议论时政,来激发学生“学好本领,振兴中华”的精神。张澜不仅讲课的内容新颖,而且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小结:

1872年4月2日,张澜的出生日

张澜在童年时期就参加劳动,接受生活磨练,同时还刻苦学习,学有所成。1894年中秀才,次年补癝生,逐渐由农家子弟成长为忧国忧民时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张澜还养成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要大人花一文钱。衣裤鞋袜,不用到场上去买,用母亲自己缝制的,破了就补着继续用。他对大人说;“百姓笑破了不笑补。”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对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深沉的爱和节约俭朴的生活习惯,为张澜以后为政清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张澜善于学习,积极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同封建旧思想,旧传统作斗争。

爱学习,爱劳动,爱思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这就是少年时期的张澜给我们的启示。

思考题:

1、   你觉得本课中,张澜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   你知道张澜的家乡和出生日吗?

 

第二课 正纲爱民 川北圣人

 

领导保路运动

投身和领导保路运动是张澜初期政治生涯中最耀眼的一个闪光点。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权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清政府的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于是各县推选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商讨对策,张澜以南充代表出席并当选为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大会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开展群众性斗争。张澜四处演讲,发动群众,反对将铁路收归国办,借支外债,出卖路权.。十天之内,各行各业群众争相入会,签名者近十万人次。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震撼了满洲朝廷,清王朝派赵尔丰为四川总督,入川镇压。赵尔丰为扑灭这场“抗命”怒火,借口有事面商,“诱请我9人至督署花厅,突皆背缚手,独我与界伦面前,有一以枪口抵胸,做欲放势,背后有一执马刀临颈,作欲砍势。其他被捕者相顾震栗。俄尔丰出,严责川人争路之非。我独与抗论,尔丰词屈拍案厉声呵斥:‘张澜太横强’,命将我们拘禁,侯旨听斩”。随即赵尔丰命令封闭铁路公司,查封报馆。民众闻之张澜被捕的消息后,聚集督署请愿,要求释放被捕者,赵尔丰下令枪杀请愿民众数十人,伤者无数,造成震撼全国的“成都血案”。

凶讯传出,全川各县保路同志会动员武装群众10余万人,围困了成都城。清政府速派督办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万人入川解围。同情革命的新军于途中发生兵变,端方伏诛,赵尔丰被迫释放张澜等九人。由于鄂军西调,武昌城防空虚,造成了革命起义的有利条件。

孙中山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至少得延后一年半载。

保路运动,除了在军事上对辛亥革命起过导火线作用之外,历史意义是:它表明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淫威,敢于起来坚决斗争。这是民族觉醒的 伟大象征,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的伟大象征。

政坛初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2月27日,四川军政府成立。10天后赵尔丰发动兵变,虽被迅速处决,但也足见稳定民主革命秩序的形势之严峻。张澜正是在这种非常形势下被推上了为官之路。他欣然出任“川北宣慰使”一职,随即率领杨森、刘湘为正副营长的护卫营前往川北慰署(设在阆中)赴任,时年40岁的张澜第一次当起了地方行政官员。张澜任川地宣慰使仅一年,为公益事业而负债。到卸任时,反而负债“六百缗”,留下了“一年宣慰使,负债六百”的佳话。所欠债务最终由其母卖掉祖田三亩,并拿出多年的积蓄才得以还清。

川北圣人

1916年,护国讨袁的功臣蔡锷莅成都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不久电荐张澜为嘉陵道道尹,8月14日张澜正式走马上任。他努力收编安置散兵游勇,采取有力措施,肃清盗匪,惩治贪污,并严禁鸦片,整顿社会风纪。当时,川北浚川银行曾发行200万兑换券,因军饷挪用,无法兑换,致使人心不安,张澜到任后,经与地方人士商议,妥善解决了兑换问题。经大力整顿,川北很快便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的风气,张澜更受到人民尊敬,声誉播满全川,被称为“川北圣人”。

蔡锷称张澜为“今之管仲”,蔡锷在电荐张澜为嘉陵道尹的同时,还派杜步云持亲笔信与张澜联系,信中指出:“蜀将有延议,二将不睦,但有管夷吾在,吾无忧矣”延仪即三国时期蜀将魏延、杨仪,暗指刘存厚、罗佩金等在川护国军将领正在争权;管夷吾即管仲,以此盛赞张澜贤才意在张澜出面调解诸将之间的矛盾。

张澜在任嘉陵道期间,力图改变南充丝绸技术落后局面,曾派人赴日考察学习蚕丝技术,培养地方人才,为南充蚕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17年,张澜出任四川省省长,次年离川赴京述职。他在主持川政期间,“家贫如故”母亲和夫人照旧在家乡过着普通的农家生活,这种品格令人感佩,“虽怨家亦称其廉洁”。当时南充军阀石青阳曾派人暗访张澜家,差人见他家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蔬食,似不与人世间相闻,以实回信有感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张澜为官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使他赢得了世人广泛尊敬。

【阅读材料】

1918年3月下旬的一天(张澜离开成都后北上进京途中),张澜和两位随从继续北上途径川陕边界的城口县的山高林密之地,在一山垭上隐约见前面一队人马,似为土匪拦劫之状,两随从提议立即返回。先生镇静地说:“情况不明即退缩,似此何日才赴京,土匪有什么可怕,不就是要钱么,继续往前走!”突然前头人马来了,挡住去路,为首者下马抱拳说:“张省长,我们是来接你的,我叫王三春。”王三春当地有名的土匪,王因生活所迫,投身绿林,打富济贫,他的小头目城口到办事得知,先生因军阀困扰去北京述职并将经过城口区域,他们敬慕先生为官清正廉洁,于是亲自带人护送一程,并向先生赠送路资银元400块。先生问明情况后,一面表示感谢,一面拒绝接受银元。他说:四川连年兵祸,民不聊生,这些银两我不能接受。你们拿去分送给贫苦人家度荒救灾吧,我也同样感谢你们。并告诫王三春不要伤害无辜百姓,要伺机回头,另谋出路。王三春等人为省长诚心所感动,表示要照先生的意思办。

 

小结:

围绕四川路权归属所爆发的这场殊死斗争,终于引发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变革之一----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数千年集权的统治,剪掉了拖200余年的长的辫子,开始了新生。

在保路运动中立下大功的张澜,为官川北,一时间川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川北宣慰使张澜被人们颂为“川北圣人”,而后他就任四川省省长,依然开明贤达,摒弃党派斗争,以才择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治政安民,造福一方。民间有“布衣省长”的美誉。

思考题:张澜为何被称为“川北圣人”和“布衣省长”?

 

第三课   兴学重教 培育英才

 

资助留法学生

1918年5月2日,张澜到达北京,向北洋政府述职。张澜在北京期间,时常以“四川省长”的名义进行桑梓的活动。一方面,张澜仍然时刻关注着四川局势,为把滇、黔军驱逐出川境,消弭川内兵争而努力。另一方面,张澜尤其关心川籍在京学生,他不仅设法为川籍学生留法解决资费,有时还为学生推荐担保。对暂不能出国留学的在京川籍学生,建议他们搞勤工俭学。他安排一部分学生在北京大学旁听,还鼓励和资助川籍学生到北京法文专修学校学习,以备将来留学之需。此外,张澜还以川汉铁路股款利息接济在天津、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的川籍学生。

主持《晨报》、推动五四

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年头。张澜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仍刻苦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思想。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很欣赏胡适提倡的白话文的文章。在五四运动前深入地讨论社会主义,并在《晨报》登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刊登一些有关社会主义的翻译作品,可谓开了国人讨论社会主义的风气之先。张澜在沐浴新思潮、研究社会主义的同时,还参与主持了北京《晨报》的实际工作,为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五四运动做出了贡献。1919年2月7日,张澜聘请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主持《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泽丛”等栏目,使该报明显倾向于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1日,出版“五一劳动节专号”,赞扬世界工人反抗压迫的唯一武器“直接行动”,并庆祝马克思的诞辰日,引起强烈反响。该报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使《晨报》成了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

5月4日,北京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对于“五四运动”的发生,《晨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晨报》详细报道了北京和各地学潮、工潮,对运动的发生、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晨报》敢于报道和支持各地的爱国活动,并抨击政府的卖国行径。5月23日晚,北京警察厅派人对《晨报》进行监视,规定以后所有新闻稿件均需审核才能登载。但是张澜等人并未因此被吓到。24日,《晨报》以“本报特刊启示”的形式揭露了反动当局对报社的无理搜查,并通过不同方式对运动进行报道。

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学生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纷纷组织社团,张澜对此予以支持。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它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产生了很大影响。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张澜对“少年中国学会”很支持、很赞赏,并对组织者王光祈说:“这些都是人才,振兴中华的重任,只有靠你们肩负了”。

开风易俗、南充办学

1920年8月,张澜因母亲病逝离京返川。此时,北洋政府正陷入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中,军阀连年混战,人民普遍厌战。一时间,地方自治成了民心所向。南充再次宣布自治,而张澜自然 成了民众推举的领头人。

张澜把自治的中心放在发展实业和教育上。在整个南充,小学、中学、职业中学他办了许多所。他自治的范围有20几个县。1921年,张澜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端明女子中学校长。1924年,张澜将南充职业学校,县立高小和实业学校合并为一校,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职业部。实行职业教育和升学教育并举,开办工农、蚕桑、医学、师范、普通、进修等班。罗瑞卿当时读蚕桑班后转读普通班,任白戈读师范班。还筹建储桑室、缫丝场、烘蚕场、专用桑园、嘉陵织绸工厂、药厂、诊所等供各专业学习。张澜是四川职业教育的第一人。  张澜还主办川北自治讲习会,邀请吴玉章给师生宣讲民族革命思想,举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座。张澜培养人才目标明确,主张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所建树,应该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鄙视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之辈。他对学生说“你们要革命,一定要把书读好,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他革命也革不好的,要革命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才能和本领”。还要求“学生思想进步,做敢说敢创的斗士”。张澜鼓励学生勤奋读书,将来报效祖国,但他反对学生读死书,希望学生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张澜的主持下,南充中学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爱国热情高涨。

1921年张澜任校长后就把端明女塾改为端明中学。当时,女子上学在一些地方比较普及,但在偏僻闭塞的南充却是新鲜事。一般家庭不愿意送女子入学,顽固守旧势力甚至攻击女学“有伤风化”。对此,张澜一方面同女学教师广泛宣传阐明女子上学对女子本身,对家庭和国家都是大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坚持把女学办好。他不仅让学生解下裹脚布,组织踢毽子,荡秋千,开展体育活动,还亲自带他们上街跑步,并在女校成立“学生自治会”,从而使川北风气大开。张澜坚持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不单纯学习书本上知识,还必须练习各种专业操作,参加诸如轮流值班煮饭种菜的学校公共劳动,形成了以劳动为荣的好风气。

在张澜的推动下,南充各地中学纷纷开办农业、工业、医学、师范等专业班,几年以后,大批实用人才支撑起了南充的地方经济。教育改革必然推动教育普及。南充地方自治三周年时,南充的国民学校达四五百所,其中模范有40余所,高等小学11所,男女中学各一所,这样的规模在四川各州县是绝无仅有的。

张澜从他做起,一级一级都很廉洁地帮助老百姓致富,他的治理川北很成功,当时的川北是夜不闭户,大家都是丰衣足食。

执掌成大、民主办学

张澜曾在日本受过高等教育,因此他深知在四川开办大学的战略意义。他致信四川省省长“川省地方偏远,文化长逊于东南,非设立大学不足以提高文化,早为有识者所公认”。张澜不遗余力地筹办学经费,并且从1926年到1930年担任成都大学首任校长。他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成都大学的发展。主要措施有两条:第一,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口号。政治信仰、党派关系、学历出身、省籍国别,一律不限,只要由真才实学即可,唯贤是举。既注重聘任“蜀学宿儒”,更注重聘任向无虞,李劼这样的新派人物;既注重社会科学人才,也注重自然科学人才。此举大有成效,据1929年统计,成都大学有教授副教授83人,讲师56人,仅外籍教师就达28人之多,师资力量在全国21所国立大学中名列第7。第二,公开宣称要效法蔡元培在北大的办学方式,创造自由、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对于各种政治派别的教师,都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流派、体系、观点,风格去讲课,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择善而从,支持学生组织学术团体,出版专业刊物。

张澜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如延揽名师、思想自由、民主治校、因材施教等都在成都大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比较活跃,比较开放。不排斥任何人,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都可以上台讲你的理论。在当时成都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一个由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张澜称赞他们“多诚笃君子,有为青年”。又说,帮助他们“乃为国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

从1926年到1930年,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张澜就把没有校址、没有经费,仅有一块牌子,五百余师生的成都大学,办成了3个学院,12个系,专任教师142人,学生1300人,在全国也属规模最大,最有生气的大学之一。而且还是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成都大学成了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为后来四川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澜本人也一度拿来与北大校长蔡元培相提并论。

 

小结:

面对百孔千疮的中国,张澜与许多仁人志士一样选择了从教育救国图志。他在家乡创办新学,广聘德才兼备,开明正义的士绅任教。他与陋规旧俗不懈而坚决的斗争,为建立良好的新式学堂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张澜在就任成都大学校长后短暂的时间内,教师队伍群贤毕至,各方面人才齐备。张澜秉承民主办学的精神,大胆改革校制。他崇尚学术思想自由,使成都大学成为各种思想流派的汇集地。怀有满腔热血,张澜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爱国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谆谆教导学生,使学生学有所成,遍及四方。这些才俊以不同的方式为危难之际的中国献出自己热血和才智,成为国家栋梁。

张澜桃李满天下。在84载春秋人生旅途中,张澜的教育实践是极为丰富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他都尝试,男生、女生他都招收,私塾、小 学、中学、大学他都创办。张澜无愧“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的称号。

思考题  1 张澜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

2 为何称张澜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第四课  献身民主 筚路蓝缕

 

反蒋独裁 联共抗日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准备在川北一带建立根据地。张澜闻讯后,积极发动民间力量,迎接红军入川。这让中共感到非常高兴,能得到这样一位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很有号召力的人士的帮助,对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中共决定加强和他的联系。

于是,1936年的一天,张澜多年杳无音信的次子张崿突然回家,这让张澜欣喜若狂,然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他一直牵挂的儿子竟是在1926年就加入中共的老党员。他从北大到德国,任中共旅德支部书记。后来又到苏联在第三国际做宣传部长。他当时有两个任务:一是在张澜身边,以张澜的命令保护一些人做一些事,因为那时没人敢动张澜。二是恢复川北地区中共的地下党组织。张崿在张澜身边工作了两年,这两年让张澜极为快乐,他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1938年春,张崿因病去世,张澜悲痛不已。但这短短的两年的相聚,毕竟使张澜更多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以古稀之年奔走国事的时候,胸中多了一份对儿子的怀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1937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携手合作。张澜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多方奔走联络,支援抗战。他一面呼吁加强合作,团结抗日;一面痛斥汪精卫等人的投降理论,号召全国同胞认清形势,坚定意志,增加抗战力量,争取最后胜利。

1938年,张澜以无党派人士身份被国民党聘请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在参政会上,他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以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进行了公开抨击。1940年,他在参政会上提出了«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 树立建国基础案»,要求成立民意机关,保障人民自由,取消特务组织。由于提案内容尖锐,蒋介石气急败坏,不许讨论该提案。对蒋介石这种蛮横独裁作风,张澜十分愤慨,干脆将提案油印散发,并与蒋介石面对面争辩了两个小时。

当国民党确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四项方针,统一战线岌岌可危时,张澜跑去找蒋介石。当面质问他:“共产党抗日是好事,为啥反它、限它?”皖南事变发生后,张澜冒着生命危险把周恩来送来的皖南事变的真相资料,秘密的散发出去,戳穿了蒋介石御用文人掩饰谎言。张澜由此成了蒋介石记恨之人。

张澜的身边常有特务监视,住所周围常有特务盯梢,张澜并不以为意。他依旧大声的指责蒋介石的反共措施,依旧支持共产党,坚决反对一切内战。尽管这些声音奈何不了掌握着武力的蒋介石,却在民间激起巨大回响。

创立民盟 民主领袖

1939年11月,张澜与当时中间党派的参议员,黄炎培,梁漱溟等及青年党、民主党的参政员在重庆青年会集会,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这是国共两党以外的联合政治组织。其宗旨为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同探讨国事政策,以求意见之一致,促成行动之团结。会议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简章》。会议选举黄炎培、张澜等五人为常务干事,公推黄炎培为主席。会上,张澜谴责了国民党反共独裁的行径。特务记录了他的讲话,并要他签名,先生勃然大怒,呵斥道:“签名?用不着签名!我讲的话,我负责,我就怕没有人替我去报告呢,你们来的正好,请顺便转达一句,说我遗憾的是没有机会能当面奉告这些话。”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密切了国共之外的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组织上实现了国共之外的各党派的初步联合,为后来“中国民主政团联盟”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同志会”成立后的一年时间中,国民党反共反民主的事件屡有发生。座谈会难以为继,同志会名存实亡,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进一步联合势在必然,。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共17人,其中绝大多数代表来自青年党、国社党、第三党、乡村建设党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党派。只有张澜和杨赓陶是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的。会议讨论了政治形势和组织机构问题,制订了政纲章程和《敬告政府与国人》等文件。黄炎培被选为主席,张澜等十三人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张澜接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民主同盟在张澜的领导下,摆脱了初创时期的困境,不仅内部得以团结巩固,而且在国民党的打压的情况下,正式公布民盟的成立。非常巧妙地站稳了脚跟,逐渐成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对于民盟的成立,中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民盟的成立“是我们民主运动中的一个新推动”,民盟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张澜此时被推为主席,年以七旬,而且是民盟中少有的几个无党派人士。他之所以被众人所推崇,为盟内各党派所信服,在危难之时成为民盟的领袖,除了他在思想上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坚定民主主义者之外,根本就在于他具有为人所称道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在“政治生活上所表现的坚贞与远大眼光”以及高尚的人品。同时,张澜公正容人的政治风格,是为人所公认的。光明正大,率直坦诚,不耍手段,从不暗中害人,是张澜一贯遵从的为政、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他驾驭民盟高明所在。除了人格魅力外,作为一位对四川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贡献的著名教育家和辛亥革命以来享誉川内外的政治活动家,张澜在四川乃至全国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这无疑是他为众人所推举的非常现实因素。

张澜任民盟主席后不负众望,立即做了几件大事。一是统一了在民盟纲领问题上的争执。二是举行茶话会公开了组织。三是二届二次参政会上的斗争。四是排除阻力,吸收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入盟。张澜还十分重视民盟的组织发展。一方面,张澜和民盟其他领导人通过发表演讲,组织宪政促进会等方式,积极宣传抗日民主,要求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等主张,努力扩展民盟的影响。另一方面,张澜对建立和发展民盟地方组织以及吸收盟员给予直接指导。张澜不仅重视争取有影响的上层人士,还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基层工作。

在民盟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民盟的改组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1944年民盟昆明支部向民盟中央建议,把“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民主同盟”,使之成为政治主张相同的个人大联合,而不是以“政团”为单位的联合体。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联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在张澜的主持下,会议规定以后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大会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民盟的改组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是民盟组织上的一次跃进。改组后不到一年,全国盟员发展到近3千人。

铁骨热血 拒参国大

1943年国民党五届十一全会在全国民主运动压力下,虚伪地做出了实施宪政的决议,张澜以年逾古稀的高龄写了一本《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的小册子,用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蒋介石看到后,当面威胁他“不要上共产党的当!”,同时下令禁止发行。但此书却在秘密传播中不胫而走,影响很大。他几次在成都华西坝五所大学作公开演讲,号召青年们奋起救国。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周恩来几次到“特园”和张澜密谈,为尔后中共与民盟共同奋斗奠定了基础。在旧政协会议中,民盟代表团与中共代表团达成一项谅解,即双方在提出重大政治主张前,事先彼此协商。这一谅解开创了中共与民盟政治合作的先例。

1946年10月,蒋介石悍然宣布召开伪国民代表大会。并对所谓第三方加以威胁利诱,迫使限期交出参加国大的名单。张澜从重庆“特园”同南京民盟总部通长途电话,他严肃说道:“我们民盟必须在政协决议程序完成后,才能参加国大,否则就失去了民盟的政治立场。希望大家万分慎重,决不可少稍有变动。”他反复叮嘱千万不可提交名单。“绝不能参加国大”。张澜在这重大历史关头,以高度革命责任感,从政治上代表着广大盟员的心愿,保持了民盟上层领导的一致。民盟继中国共产党之后拒绝参加伪国大,是民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人民同反动派斗争的最重大关头,民盟站在人民一边,坚持了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粉碎了国民党孤立中国共产党的阴谋。

中共营救 迎接黎明

1949年4月,张澜因病住进了上海虹桥疗养院。5月初蒋介石在研究保卫上海的计划时,特别提出了对社会名流的处理办法。谈到张澜和罗隆基时,蒋介石狠狠地说:“好多事情都坏在他们两个手里。”下令对张、罗“都要严密监视”,“谨防共产党将张、罗转移”。中国共产党获悉蒋介石要对张、罗下毒手后,周恩来立即指示上海地下党务必营救张、罗。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杨虎,杨虎很爽快的答应,表示一定尽力。杨虎立即通知他的老部下阎锦文商量营救之事,而阎锦文正是监禁张、罗指令的主要执行人。5月24日晚,上海警察局长命令将张、罗押解到黄浦江上的一轮船上。阎锦文知道这是完成任务的最后时刻。他独自一上楼,对张、罗大吼:“现在我奉命把你们立刻押解上船,赶快收拾衣物。”接着又低声说:“我是按杨虎的指示来救你们,你们听我的安排好了”。张澜不相信阎,问船到哪里去?阎答:“不清楚上面的意思,大概是去台湾吧!”张澜立即坚决表示:“我宁可死也不去台湾,你要枪毙我就在这里枪毙吧!”罗隆基问:“你有什么凭据,使我相信是杨先生叫你来营救我们的?”罗隆基认识杨虎的夫人,便打电话给杨太太,得到证实。于是,罗、阎将张澜搀扶下楼,坐上停在门口的小汽车。阎锦文驾车,机智地甩掉了毛森“为防意外派来增援”的一卡车士兵,将张、罗安全送到杨虎公馆。当毛森得知张、罗失踪的报告,异常震怒,立即派人四处搜捕,并悬赏30根金条捉拿张、罗未果,最后只好悻悻收场。张澜、罗隆基经中共的大力营救,终于逃出虎口。27日,迎来了上海的解放,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小结

在抗战的民族危亡之际,张澜以饱满的爱国激情为全民族抗战大力鼓呼,并积极投身,自始自终坚信和支持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对外主张一致抗击外敌侵略,对内与专制独裁统治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做坚决斗争。

张澜以75岁高龄,受命于危难之际,参与创建并领导民盟,积极推行抗战时期民主思想。从此,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民盟作为一个强大的政党力量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这支生力军的统帅与中共立场一致,同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以民主的呼声,勇敢的斗争精神,为争取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贡献毕生。张澜也因此被成为“民主舵手”、“民主领袖”。

 

思考题:

1. 张澜是如何创立民盟的?

2. 为何称张澜为“民主舵手”、“民主领袖”?

 

第五课  桑榆晚霞 鞠躬尽瘁

 

共和国首任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张澜得遂平生夙愿。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心甘情愿与共产党合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终生。彻底革命之心,使张澜的清廉作风得以升华,使他成为一个完全清正廉洁的高尚的人。

1949年6月张澜应毛主席邀请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4日张澜等抵达北平。次日,毛泽东亲临张澜下榻的北京饭店看望。9月21日至30日张澜作为民盟首席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在开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出:新政协的开幕是正式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时代的开始,正式宣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时代的结束,从今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他满怀激情地说,‘这样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英明领导和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的结果,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号召全国人民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共享勉励,”并特别要求全体盟员一致团结起来,拥护将来的新政府,以完成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9月30日,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此外,张澜还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了开国大典。无数英雄仁人志士近百年的奋斗目标终于实现了,张澜无比兴奋,他高兴地说:“新中国的诞生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光荣的大事,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值得永久纪念的一个光荣的日期。”从此,张澜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之一,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达到他政治生涯的光辉顶点。

张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一位朋友问他:“表老,你不做国民党的官,为何做共产党的官?”他哈哈大笑,操着浓重的川北口音说:“国民党的官刮人民,共产党的官为人民服务。”

坚持党的领导 积极参政议政

新中国成立后,民盟等民主党派作为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的友党,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成为管理国家事务重要的参政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民盟的作用,处理好与中共的关系,成为民盟等民主党派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张澜一方面以历史为借鉴,率领民盟诚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强调并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处理党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与共产党团结合作,张澜要求民盟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上的建设。张澜在积极推动广大盟员思想学习和改造的同时,还教育他的子女劝戒他的朋友都要认真学习和改造,张澜虽已耄耋  之年,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尽心尽力。“解放后,小病时发,尝想乞假修养,又以目睹中共领导人无一不以人民疾苦为念,而忘却个人安乐,日以继夜,为人民服务之精神所感召,不能不勉以衰老之身竭其诚 ,尽其所绵力,以服务与人民。”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澜在此,与中共首脑人物不时往返,觉得他们最不可及者,即是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张澜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进一步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因而他积极参加新中国的领导工作和参与国务活动,以各种方式支持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同样,中共领导人对张澜也十分信任和敬重,很注意发挥张澜作为党的诤友 “参政议政”的作用。大行政区、省、市主要干部的安排,周恩来经常到张澜家中征求意见。张澜推荐的非党人士,国家经济建设的专家,毛泽东周恩来多予采纳。毛泽东经常向张澜通报有关情况,并把党内文件和有关材料送给他阅读。张澜还被推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张澜在参政议政中,敢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桑榆晚霞

1951年4月2日,张澜80岁寿辰。在过去的岁月里,张澜历经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等历史时期,被认为“历经五朝”。无论何时,张澜始终站在国家人民的立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而奔走呐喊,直至耄耋  ,老而弥坚。对他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因此,在他的八十寿辰来临之际,社会各界纷纷致贺表达敬意。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特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祝贺宴会。刘少奇主持祝寿会,他在讲话中称颂了张澜的革命业绩,赞扬他不畏权势,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以及他热爱祖国的民族气节。张澜十分激动,他在答词中说:“长寿虽然是件艰难而可贵的事,但一个的价值,亦不是以寿的长短来计算。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估计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一个人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这才算是有价值的人生。我今天的确很快乐,我能活到80岁,我才看到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成功,我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看到了全中国劳动人民的大翻身。我亲眼看见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驱逐出去了。我亲眼看见中国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国。就我一生所看到的来说,今天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国家的进步的确很快的。我今年80岁了,我还有一个要好好学习的决心。十八岁的青年朋友应该说学到老,我这个80岁的老人今天是老要学。

1954年9月15日至1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张澜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张澜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光辉人生

 1955年2月9日12时30分 张澜心脏停止了跳动,走完了83个春秋的生命历程。张澜逝世后,国家成立了以朱德为首的张澜治丧委员会。2月9日下午,张澜遗体移至中山公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视含硷。2月13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举行公祭张澜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担任主祭人,周恩来、沈钧儒、李济深等为陪祭人。林伯渠致悼词,称张澜是一位可敬的爱国主义者。悼词回顾了张澜一生走过的道路,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坑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争取人民民生,支持人民革命的贡献。最后说:“他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中国人民感谢张澜先生在爱国运动中的贡献,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黄炎培也致哀辞,颂扬张澜:真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奋斗到底,一生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公祭毕,由刘少华、周恩来等亲自执佛,护送张澜灵柜至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安葬。

上海市市长陈毅在民盟上海支部的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列出了张澜一生中几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第一是张澜领导了四川人民“反对满清卖国政府的保路运动。在赵尔丰的淫威面前,张澜主席不为威武所屈,虽刀锯在前还是以理力争。以后就一直以这种精神从事革命活动。第二是袁世凯窃国称帝时,张澜主席又挺身而出声讨袁世凯,在西南一带影响很大。第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反对投降,反对分裂。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他反对蒋贼的投降阴谋,做不屈不饶的斗争。第四是抗战胜利后他领导民盟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内战,不参加也不承认蒋介石自吹自擂的所谓“国大”会议。这种态度直接保持了民盟在政治上的纯洁性,间接支持了解放战争,在政治上孤立和暴露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其意义非常重大”。陈毅在致辞中还举出了张澜为人的两个特点:第一是诚实无欺,无论言论和行为都没有一点虚伪,因此,立场始终坚定,敢说敢为,不畏强暴,不计生死与反动派做出斗争。第二是有远见,善于明辨是非,因此能坚持正义,永远与得人心者在一起,坚持与共产党紧密合作。陈毅最后说:“以先生一生事迹来说,他的贡献是很大的,人能如此,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张澜逝世25年后,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张澜,他说:“我感到这位先生有两条很值得佩服的。第一条,他有很高尚的精神,这就是他的顽强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第二天,他有一个很优良的气质,就是他有强烈的正义感。我觉得他身上的这两条,这两大优点,对许多人,对我自己,印象是很深刻的,勉励是很大的。

张澜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族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者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光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小结:

1949年9月21日,政协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张澜开始了新的政治生命。此后,张澜以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民盟主席之职为新中国鞠躬尽瘁。

他以84年毕生追求实现了自己的夙愿。65年后的今天,其爱国爱民的精神依然,他的民主自由的执著追求仍在。

一代伟人张表方驾驶着自己的方舟,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振兴,历尽千辛万苦,波涛狂澜,终于驶入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大海。

张澜。古老中国的漫长夜中,一位伟大的执着求索者——这也许是对一生波澜壮阔的张澜最朴素,也是最恰当的评价。

思考题:

1、建国后张澜担任了哪些领导职务?

    2、张澜的一生是怎么的一生?

 3、我们学习张澜学习什么?


第六课“四勉一诫”张澜留给我们人生的教科书

 

张澜的立德观

    张澜的立德观是高尚的,修德内容也是全面的,认识的思想基础也是科学的。因而,对张澜的人生实践的指导也是富有成果的。

重德是衡量人生的传统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被历史代儒士们视为信条。张澜自幼熟读经史,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自然重视为人之德的修养。同时张澜所生活的时代是“国家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日益败坏,所谓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器然成风,而恬不为怪”。是一个急需崇德的时代。虽然以德的说教无济于当时的社会,但是,立德是立人之本,什么时候都应该要。更何况张澜所要求的德在思想和内容上对传统的德都有很大的发展,对一个具体的人生来讲是极其光辉的价值追求。首先,张澜所追求的德立意高尚,他把为国为民,救国救民作为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比“独善其身”的德育思想高尚的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家危难深重,民族面临灭种之祸,如果大家都去“独善其身”,那么谁又来担当救国保种的责任呢?因此,那种逃避现实,回避矛盾,只求个人高洁的修德方法不是真正有德之人所为。要真正立德,立高尚之德。就必须始终坚持为国为民这个志向,在与残酷的现实做顽强斗争中,在轰轰烈烈的人生奋斗之中去修德。张澜一生勤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指所在,就是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其次,张澜追求的内容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整个修养。

1942年11月,张澜在研究《论语》、《孟子》等典籍,“静坐自思”的基础上,完成《四勉》、《一诫》,“以期补过于桑榆”。对人立德的方面阐述的非常清楚,这就是“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自爱    人之有美衣服,佳字画,必用箱箧善为收藏者,为爱之而恐其污损也。人于园庭之中,栽种花木,必善为培植,朝夕灌溉着,为爱之而使其生长也。乃人多只知爱物,而不知自爱,以至灵至贵之身,日污损于声色利之私,而不知生长于天理民彝之正,是爱身不若爱物,其蔽实甚。

何为“自爱”?自爱“即爱己之身不使其为恶所污损,而使之常生长于善也,必先求所以养之”。要自爱必先自养。“养”不是指有形身体之保养,而是指无形的道德良心的培养,即养成一种“既不贪不义之生,亦不羡不仁之富”的“仁义良心”。“故真自爱者,必能养其仁义之良心,使之充足于中,而彰著于外,非系情口腹,徒愿乎膏粱之味与文绣也”。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仁义良心”呢?张澜认为,首先要能“己立”“己达”。“己立是能得到合理的生存”,在此基础上方能“为善自乐”,“己达,是能受良好的教育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方能“行义咸宜”。己立”“己达”不仅是“仁义良心”的基础而且其本身也是“自爱”“爱人”的前提。“必己立,己达而后谓之能自爱,能自爱斯能爱人,”故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者,使天下之人皆能得到合理的生存,而民安也,达人者,使天下之人皆能受良好的教育,而俗美也。推己之所欲以及于人,是爱人必本于自爱。”故孔子谓“仁者爱人”,而《法言》则以自爱为任之至也。“自爱”“养其仁义之良心,既不贪不义之生,亦不羡不仁之富”。人只有很好的立自己,才能很好的立别人。当个人这个小主体遇到国家民族众人这个大主体时,小主体就要服从。而大主体有了前途,小主体也就有了前途。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要不偏离为国为民这个取向。自爱就是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要对国家、社会对人民有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自修    何谓“自修”?传统儒学中把“初习谓之学,重习谓之修,”对此张澜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完全,“文殊未尽”。“修、治也。”“修”不是一般地指学习,主要指道德修养。所谓“自修”,是指就所学之已知己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人之所以要随时自省自察,是由于“人之所以知所行,恒因心为私欲所蔽,陷于一偏,而多所咎戾……以求去吾之不善而进于善”“师虽教,而不能代其行;友虽益,而不能助其心所贵乎自修者,为仁由己,克念作圣,其机在我,非由人也”,“人能自修,则日进于圣贤;不能自修,则日流于非辟,此理之必然者。”“自修”就是加强道德修养,要随时自省自察,老师的教导并不能代替自己的行为,虽然有益友的帮助也不能使自己思想的净化,加强道德修养主要在于自己的努力。人能自修就能每天进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人不能自修就只能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自尊    何谓“自尊”?张澜解释说:“无廉耻,无气节,卑鄙龌龊,蝇营狗苟之人,固没有自尊心,即使读书颇能勤学,为人亦知自好,而仅志在温饱,以达富贵为目的,亦是没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于凡陋,而以远大自期,即孟子之所谓“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张澜认为,“尊人者必其人有可尊之实,自尊者亦必自己有可尊之实”。因此,“能志于道而取法乎古人,能爱其身不屑于不洁,即是自尊。”但那些“阉然媚世之乡愿,则决不能自尊。”但那些“以顺为正,形同妾妇之衍仪,则绝不能自尊。”每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才能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人格的人,才能平等待人,真正处人,尊重自己人格的人,才能洁身自好,真正处事。“能不以富贵而荡其志,不以贫贱而变其节,不以威武而挫其志。”这就是自尊。

自强    何谓“自强”?张澜首先指出“自强之要,在于为善,故必本于学,自强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坚其志。”接着从不同角度予以阐明。“人一己百,人十已千,尽百倍乎人之功。因而知,勉而行,以求明求强,为之必要其成。如此为善而不息,便是自强。”‘‘潜心于道理,操存于德业,与时而俱进,如此为善而不息,便是自强。‘这些都是从研究学问,明辨道理的角度来讲的。“士也志在淑身,尤期淑世,以仁为己任,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不独造次之迫,颠沛之变,必用力于是,不为事物所摇夺。曰:‘死而后已’,即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如此为善而不息,尤足见其自强。”这是从行“仁”是否坚持不懈而言的。“能自胜其私,而矫之以正,择善而固守之,不流、不倚、不变,方是自强,方是真强,故曰自胜之谓强也。”一个人真正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我为真自强。最后张澜还强调“自强”的重要性。“盖人能自强,大之足以为圣贤,为豪杰,耀古今而盖天下,小之亦为一乡一国之有德有为之人。”

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是人生活于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无不以此自勉,共勉是自我要求,这也是张澜阐述“四勉”的基本出发点。张澜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充分体现了“四勉”精神。

不自欺     张澜认为“欺”与“诚”是相对立的,“诚者无妄,欺则妄,诚者无伪,欺则伪。故不开诚者必欺人,不存诚者必自欺”“何谓自欺?行与知相违也。”即“知恶恶而不肯实去其恶,知好善而不肯实行其善。”所行与所知相背离,“即自欺其本心之良知也。”“自欺”还有种种具体表现,从学求知的角度看,“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则是自欺。应该象孔子所说:‘知之我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行为欲望是否已当合理的角度讲,“若知其不当为,不当欲,而竟为之,欲之,则是自欺。”应该象孟子所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此外,心志不能专一,不能够诚恳真,也属于“自欺”“贰尔心者,意之不能诚,则是自欺。”

与“四勉”不同,“不自欺”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要求,更是对他人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规范和道德限制。张澜以为“人惟不能自欺,而后可以明一己之明德,而推之以善天下,不自欺,而后可以扩仁,义、礼、智之端,而充之以保四海。”“苟不善养其自性本有之良,自知而自昧之,不能治心,安能治人?”显然“不自欺”是关系到仁义道德行之于天下社稷的大问题,每个人不能不以“自欺”为戒绝。“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人如果有这样的道德修养,可谓达到了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也足见张澜德育内容的丰富和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张澜之所以成为一个可敬的爱国者,与他毕生对至善至美的高尚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同时,张澜重德亦是重功。不因修德而弃建功,而以建功来兴德。张澜在“四勉一诫”中谈到人的修养时,都与个人的成功相联系。张澜经常对子女说:“为人要重义,重功,要善其身,不能自私自利,要有廉耻气节。”张澜平生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衡量个人价值标准。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张澜强调并身体力行,加强自身思想的磨练,积极参加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张澜最可贵的品质就是道德高尚,正如毛主席所称赞:“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表老啊,你的德很好,是与时俱进的啊!”

 

思考题:

1、   何为自爱、自修、自尊、不自欺?

2、   你打算如何向张澜学习,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

3、   你打算如何做好“四勉一诫”?

 

 

第七课 毛泽东和张澜

 

相知

毛泽东和张澜相知在1919年。初次相见在1945年。1919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馆长,毛泽东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加入了李大钊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晨报》的编辑,张澜是《晨报》的董事,主持《晨报》工作。张澜是第一个在《晨报》副刊自由论坛上发表文章,公开赞扬共产主义、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张澜是进步青年中的知名人士。张澜曾资助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是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负责人,他非常敬佩张澜的爱国主义精神。张澜也知道毛泽东是个有志向有远大理想的青年。所以说他们相知在1919。

相见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代表中共与国民党政府及蒋介石谈判。当时受特务的控制,去迎接的人并不多,74岁的张澜不顾危险,亲赴机场迎接。毛泽东一下飞机,看见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大的长胡子老人,知道是张澜,不待周恩来介绍,就走过去与他握手。连声问好,说:“你是张表老?你好!”张澜忙说:“润之先生好!你奔走国事。欢迎你光临重庆!”毛泽东久久握住张澜的手不安地说:“大热天气,你亲自到机场来,真是不敢当,不敢当。”张澜说:“你为国家操劳,身负众望,应当应当!”

    8月30日下午,毛泽东亲临位于上清寺的“民主之家”特园看望张澜。9月2日,张澜以民盟的名义在特园宴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高兴地说:“这里是民主之家,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就是要为民主和自由奋斗,还要建立一个民主之国。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次到特园与张澜长谈。他向张澜介绍了国共两党的情况,共同商谈了西南大后方的问题,以及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政府、统一战线等问题。张澜向毛泽东建议公开国共谈判内容,让各党派和全社会了解和支持,促进谈判早日成功。并由他给两党写公开信的方式把问题推开,毛泽东欣然采纳。

相互信任

毛泽东知道张澜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第三次到“特园”之时,两人关门谈了3个多小时。毛泽东讲了心中的话:第一,如果国共打起了,希望张澜号召西南地方实力联共反蒋;第二,希望张澜协助地下党开展游击战。张澜都一一答应了。不久,张澜为了实践对毛泽东的诺言,他将和中共已有联系的地方爱国将领龙云、刘文辉、潘文化亲自吸收加入民盟,成为秘密盟员。 并将登记表焚烧,以资保密。并联合刘、龙、潘3人以及邓锡侯等人支持民主运动,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抵制蒋介石的独裁专制。

1949年5月29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胜利进军,张澜致电毛泽东表示支持。毛泽东于6月1日回电张澜表示感谢。电文称:表方先生,艳电敬悉。革命战争迅速发展,残敌就歼为期不远,今后工作重在建设,丞盼各方友好共同致力。先生及罗(隆基)先生准备来北平。极表欢迎。

1949年6月10日,张澜由上海到北京。次日,毛泽东亲临北京饭店看望。行前毛泽东对侍卫长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有很高的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李银桥遵嘱而行,但由于毛泽东向来生活简朴,竟没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李银桥说:“现在做衣服也来不及了,要不要去借一件?”毛泽东马上说:“不要借了,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张老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毛泽东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去看望穿着褪了色的土布长衫的张澜。过了两天,毛泽东请张澜到家里吃饭。车到中南海,毛泽东亲自出来迎接,扶他下车,扶他上梯坎。席上没有丰盛的佳肴,只是豆腐、豆芽等普通的四菜一汤。席间张澜向毛主席祝贺解放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并说,只用了3年多就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共产党的本领大得很。毛泽东谦虚的笑着说:“其实我们共产党人没有多大超人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月1日,张澜出席了开国大典,以共和国首任副主席的身份与毛泽东一起的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

共商国事

在解放初的9个月中,张澜接到四川寄来的几百封人民来信,信中提出了各种意见和要求。他把内容综合起来,在碰头会上交给了毛主席。党中央和毛主席采纳了张澜的建议。在建立大行政区、省、市政府机构安排主要人员时,毛主席主动征求了张澜的意见。张澜推荐了一些非中共人士的专家教授以及民主党负责人参加政府各部门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予以采纳。

1951年1月22日,毛泽东给张澜写了一封信。内容是:“表方先生,西南局书记邓小平给我的报告一件,送上请查阅(可要你的秘书念给你听),可以看出西南工作的一般情况。阅后请予掷还。先生身体好吗?甚为系念,顺致敬意。”1月28日,毛泽东再给张澜一信。信云:“表方先生,西南区剿匪工作颇有成绩,消灭匪众80余万,缴枪40余万支。残余匪众已不足十万,两三个月即可完全剿灭。送上西南区的总结报告一件。假如你有精神的话,可以一阅。可以慢慢看,一星期内还我即可。顺致敬意!”

关怀关心

1952年4月2日,是张澜80岁的生日。毛泽东为他专函祝贺!毛主席请刘少奇副主席代表中共中央亲临张澜住宅致以祝贺之忱。并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为张澜祝寿,到会数百人。要知道毛主席是从来不为自己做寿的。

    1954年制定我国第一部实法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和张澜一起亲自研究。毛主席关切的说:“表老多年来希望有一部人民的宪法。在这次制定过程中多提建议。”夏天,中央开会时,毛主席知道张澜年老怕吹风,每次都打招呼不开风扇。张澜见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热得衣服都湿透了,很是过意不去表示歉意。毛主席劝他说:“敬老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表老就不要客气了。”当时张澜作为副主席工作繁忙,每天早晨八点钟去中南海上班,经常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休息。日子一长,毛主席发现张澜年老多病,身体虚弱,劝他不要天天上班,在家多休息。外国朋友送给毛泽东的中药和滋补药品,毛泽东都派人送给张澜。有一次毛主席还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送给他的6支百年野人参分送了2支给张澜。毛主席还抽调他的卫士小高来做张澜的警卫员并吩咐把六国饭店的炊事班长老宋调到张澜家作炊事员。

 

国事为重

1954年5月1日,张澜出席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主席说“我现在已是80以上的高龄了,身体一天天的衰弱了,于国家已无什么贡献了,请主席允许我辞去现在职务,让我安心养病吧!古人有‘乞骸骨’。”毛泽东听后对先生说:“表老你不能辞!我是你们大家把我推上主席座位的,你们要是辞职不干了,我岂不成了孤家寡人了!”接着毛泽东又面带微笑地说:“表老,你是一面旗帜,插到那里就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别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表老啊,你的德很好,是与日俱进的啊!”

1955年1月27日,张澜因重度动脉硬化症和肺炎,住进北京医院。毛泽东非常关心张澜病情,指示全力医治。调集在京的著名中西医专家,并通过外交部调来苏联专家。张澜逝世后,毛泽东亲自为张澜守灵。

 

小结:

张澜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用肝胆相照,相互帮助来形容。初次见面时,两人相见恨晚,相顾欣然。在各个重要时期张澜都与人民站在一起,对共产党的主张支持赞同。为了国家利益,张澜82岁的高龄,仍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对张澜特别信任,对张澜的意见建议都能接受。连一些党内重要的文件都让张澜阅读。在生活上主席对张澜的关心更是细心周到。毛泽东与张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两党关系的缩影。­—亲密合作,长期共存、荣辱与共、风雨同舟。

   

思考题:

1、从两位伟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八课 张澜和他的学生

              ——朱德、罗瑞卿

 

朱德的求学路

老师的地位,在旧社会是列于至尊,与天地君亲分享祀典,起所以至此。按照韩愈解释:则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愚夫之成为智者,凡夫之成为英才,或谓收功于老师的教育,并不过分。古书曰:“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1905年,张澜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监督(校长)时,朱德不入与他家乡相毗邻的保宁府中学堂,却舍近求远,来到顺庆府中学堂就读。这是由于张澜锐意整顿该校,一洗迂儒们传播的保守、萎靡颓废的学风。主张既办“洋学堂”,就得开新风尚,从而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了该校,致使学风丕变,名噪川北。自幼追求进步的朱德于同年秋季,慕名而来校求学。那时朱德19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华。

张澜亲自讲授“格致”课时,将留日时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的兴趣。他经常对学生讲:“人生在世,作人作事。作事难,作人尤难。学生求学,旨在学好作人作事的本领。要做好事,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安心向学,勤奋不懈,以便经世致用。要做好人,成为仁人志士,就要正心修身,行端表正,以便担负天将降的大任,这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使学生具备作人的基本功夫,他亲自讲授“修身”课,课程内容也改为与爱国爱民,勤政亲民的古圣贤的嘉言懿行和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有关知识。由于张澜循循善诱,缓缓熏陶,既教书,又教人,使朱德的品德和学业都大为精进。

张澜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弟,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当时学校虽不兴家访,可他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这有利于他对学生们“因材施教”。他知道朱德家境贫寒,对他勉励有加。张澜尤其高兴的是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时,张澜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应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加强锻炼。他平时还给朱德讲述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励志洗雪“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

当时清廷腐败,帝国主意谋我日亟,张澜经常给学生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严肃地提醒学生们:“要灭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管,就是牺牲自家性命,去救国家!”朱德回忆说,张澜既有反封建皇帝又有反贪官的精神,他在这时才第一次看到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才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

1906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朱德,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随即去成都报考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又远走昆明,进入了云南讲武堂。虽然他同张澜天各一方,但他对张澜的怀念,有如“月落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罗瑞卿的求学路

1923年,17岁的罗瑞卿进入了张澜办的南充中学读书,张澜的次子张崿是罗瑞卿在南充大林寺小学毕业校友中最佩服的亲密好友,所以对于德高望重的张澜先生的身世和为人,罗瑞卿早就从张崿及同学那里听到很多,对张澜怀有敬仰之情。入学后,张澜直接成为罗瑞卿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和榜样。张澜对南充中学进行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和升学教学并举。开办工农、蚕桑、医学、师范、普通、进修等班。罗瑞卿当时读蚕桑班后转读普通班。任白戈读师范班。5月1日,是南充县立中学校庆,张澜发表了演讲。会上学生表演了《农民泪》和《军人血》等革命话剧。学生罗瑞卿在《农民泪》中扮演青年农民,戏终全场高呼“打到军阀”“打倒列强”“劳工万岁”的口号。罗瑞卿在学校成绩好且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志,为学生运动领袖之一,深受张澜器重。1925年,南充地方军阀何光烈擅办“佃当捐”加重剥削人民,张澜坚决反对。5月10日,在张澜的支持下,南充中学召开大会,声讨何光烈,揭露军阀连年混战,祸国殃民的罪行。会后,由教师任昭明和学生任白戈、罗瑞卿、邓德光等人组成东、南、西、北四路下乡的抗捐宣传队,阻拦征收委员收取佃当捐。何光烈闻讯后,一面派兵在四面路口堵截并殴打学生,一面派兵包围学校。张澜立即带了几个教师直奔何光烈的官邸,当面与何光烈进行说理交锋:“何光烈,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现在你不认得我了!也不认得父老了!当年你被陈书农打得穷途末路,深夜跑来找我,苦苦哀求。南充父老组织民团义军帮你打退五路大军,……如今,你活下来了,并立下了脚,就翻脸不认人了。巧立名目、搜刮民财、殴打百姓、出兵示威,你的良心是个啥样子?”何光烈被骂得坐立不安。经过各方面的斗争,何光烈只好下令停收“佃当捐”。

解放后,朱德、罗瑞卿、任白戈经常去看望张澜,张澜会见这些学生时,便情不自禁地缅怀革命牺牲的袁诗荛、李鸣珂等烈士,深有感慨地说:“在我的人生之途,遇到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我感到光荣和自豪。”1961年,罗瑞卿、任白戈回南充,非常惦念自己的母校。对这块最初哺育他们成长的地方,充满了身后的盛情和对张澜师长的敬意和怀念。

【阅读】

罗瑞卿(1906-1978),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四川南充人。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

涓涓师生情

后来,朱德当了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凡是有机会向张澜致意之时,他总是托人代致拳拳的问候。抗战时期,四川的军政首脑刘湘将军于1937年10月赴南京出席国防最高会议,朱德也出席了该会,他在会后亲自去刘湘下榻处拜访,同时托刘湘问张澜好。1938年春,在山西前线抗日的邓锡侯将军,返回四川任川康绥靖主任,前去八路军总部辞行时,朱德请托邓锡侯将军带信慰问张澜。每次董必武、林伯渠从延安去重庆总要捎来朱德对张澜的问候。1944年9月,林伯渠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朱德请林老代致张澜一信,信中写道:“你的事业,我坚决支持。”因为张澜已是国统区致力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同时,朱德还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一床蓝色方格呢毯带给先生,带给师尊的弥足尊贵的温暖,1945年8月30日下午毛泽东到“特园”拜访张澜,毛泽东首先转达了朱德总司令对老师的问候,还赞扬张澜:曾经教育过朱总司令这样的抗日报国的当代英雄。

1949年6月24日,张澜到达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当朱德见到阔别44年的张澜,立即举手敬礼表示崇高的敬意。几天后,朱德在中南海家中设宴招待张澜,罗瑞卿作陪。席见,朱德详细叩询张澜的健康情况,说他将派遣他的保健医生傅连璋给老师彻底地检查身体,并负责老师的保健任务。他又指着罗瑞卿对张澜说:“老师,瑞卿可是一位好同志啊!难得的是他早年也受到你的教育,你对他的影响很深,勉励很大!”罗瑞卿连连点头,极为称道张澜对他的教育。宴后,朱德、罗瑞卿又陪同张澜泛舟中南海,畅游畅叙,尽欢而散。7月北平酷热,周恩来请张澜住进颐和园听鹂馆旁一个精致小院避暑、调养。朱德常来看望先生,关心先生健康,纵论古今大事。一天,张澜问朱德:“国民党得天下后腐化了,共产党今后将如何保持廉洁?”朱德听后,郑重地回答:“老师爱护我党真是出自肺腑。老师,你可以放心,我们有办法。”朱德还将自己珍贵的保健药针剂分赠一些给张澜,经注射后,张澜的健康状况颇有起色。

每当朱德外出视察回京,总是要去看望张澜,将他视察时所见的新气象、新问题给张澜摆谈。所谈的新气象大都是祖国经济恢复后的新貌等。所谈的新问题,不外是干部执行政策时出现的偏差、铺张浪费的现象,强迫命令的作风等等。张澜听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每当张澜因病住进医院,朱德总是第一个去探望他的病情。这时多为叙旧,在病情较轻时,朱德多叙述求学时敬业乐群、军旅中的赏心乐事,以博得张澜捋髯一笑。在病重时,朱德则叙述扶病长征、抱病抗日的同志们与疾病作斗争的事例,以鼓舞张澜精神一振。

张澜在80岁生日时,远在南方修养的朱德驰函祝寿逐云:“张副主席,兹值你八秩大寿之辰,我以欣慰的心情,庆祝你的健康长寿,适在修养,未能面祝,特致贺忱”。

1955年2月9日,张澜病逝朱德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朱德对张澜做到了“生待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礼仪。

一曲张澜同朱德,罗瑞卿的弦歌,奏出了师生间山高水长的清韵!

 

【阅读材料】

    朱德(1886.12.1-1976.7.6)。四川仪陇县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共和国第一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思考题:

1、   从朱德、罗瑞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   尊敬师长你们打算如何做?

 

第九课 清廉自持 清廉为官

 

为官清正廉洁

有人在评民盟的主要领导人时这样说:跟共产党跟的最紧的是史良,最有才的是罗隆基,最有德的是张澜。身体力行,道德的践行,这是张澜一生追求。

恬淡寡欲,自奉节俭,艰苦奋斗,是张澜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一贯坚持的作风。早在民国初年,他任嘉陵道尹利四川省长时,因其清廉节俭而有“北川圣人”“布衣省长”之美称。

张澜从小就养成了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花大人一文钱。23岁之前没有穿过新衣新鞋,衣裤鞋袜总是补丁重补丁。所谓“百姓笑破不笑补”为张澜一生所遵从。1895年,23岁的张澜与西充县车龙镇的农家女杨氏结为连理。杨氏一生辛劳,勤俭持家,在妯娌中独担服侍公婆的责任,包做他人不愿干的活,任劳任怨,从不计较,致使家庭和睦,上下相安,对张澜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张澜始终保持着为国为民不为私的高尚的政治品格,早在他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时,就勤政为民,“察吏甚勤,廉能必奖,贪巧必黜 ,征收之法,讼狱之费,皆与明白规定,简单贯彻。百余年来陋规积弊,为之剔除净尽,人皆称便。”他清正廉洁,“居官不贪”,担任川北宣慰使期间,四弟曾请求他在改府机关中谋一职位,被断然拒绝,张澜劝道:“我不能人用私人,你在家里务农奉养老母亲最好。”在宣慰使职上,张澜时常因公借人私款,卸任时,反负债600缗钱,最终由其母亲出售了几亩 祖上的地和拿出历年积蓄才得以还清债务。他主持川政期间“家贫如故”,母亲和夫人照旧在家乡过着普通的农家生活。这种品格令人感佩,“虽怨家亦称其廉洁”,当时南充军阀石青阳曾派人暗访张澜家,差人见他家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蔬食,似不与人世间相闻,以实回告,石感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张澜为官清正廉洁的高贵品格使他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尊敬。

 当不了孝子

1920年8月22日,张澜母亲王太夫人在西充召善沟病故。张澜惊悉噩耗,立即在《晨报》刊登“哀启”,之后日夜兼程离京返乡。张澜返回家乡时,母亲已经安葬,使他倍感哀痛。家人告诉他母亲的临终遗言:“三善(张澜的小名)在家是孝子,在外是清官,我很喜欢他。可是,他不在家,他回来时向他说我劳累了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半间房,半分地,还死在别人的屋子里。他无论如何要存点钱,买一点产业,分给他们兄弟,就算我留下的祖业吧!我死了也才安心。”张澜听了默不作声,最后长叹道:“妈在清醒时,她不会叫我顾私的。不过,仅有的一点祖业也被我卖掉,母亲的遗嘱,我也难办到。从这看来,我也算不上孝子。”张澜虽算不上家中的孝子,但他是国家的大孝子,“布衣省长”值呀!

贫贱不能移

张澜十分关心贫苦百姓,他自己的生活也很清贫,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布衣长袍从不奢华,1942年6月的一天,《华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王白与专程拜访同乡好友张澜。当王走进张澜房门时,见他身着土布衫,手摇蒲扇,坐在椅桌前写文章,额头上直冒大汗,便笑着说:“先生真是六月间穿棉袄有福气呀!”张澜诙谐的说:“不是说凉中有热吗?李老君的八卦炉里就很热,可是孙悟空还在那里边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就了一身好本事。我这也是锻炼自己啊。再说,现实生活也逼着我们这样过嘛!眼下成都米价不断上涨,抢米事件时有发生,奸商们在米中掺沙。我也是古稀的人了,生活上困苦点到还没得啥,人民的生活是大事啊。”

1947年4月,由于张澜和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使蒋介石十分恼怒,必欲除之而后快。张澜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这时张澜已年近耄耋,虽然身处险恶环境,仍是那么自信持重而又坚定不移。1947年4月,他在76岁生日之际,挥毫写成“座右铭”式的“集语”,“以义持己,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仁爱群,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乐善之而人得众,故其心休休,乃能有容。逆耳之言利行,故一士諤諤,胜于千诺。益壮益坚,乃珍穷老。患得患失,勿效鄙夫。”这既是张澜对走过的人生道路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生历程的自勉。张澜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重重艰难险阻的。解放前夕,张澜困居上海时,因物价飞涨,生活很困难,冬天没有棉袄穿,而且重病缠身。“张澜身体虚弱,想吃一点苏联出品的鹿茸精”都无力解决。虽然张澜掌握由他募来的民盟活动经费,但他分文不动,只靠民生公司以张澜长子张乔啬的顾问各义给予的微薄舆马费,维持生活勉强温饱。陪侍张澜的长女张茂延还给同仁医院打字挣些钱以补生活开支。当时张澜视力大减,又突然半身不遂,张茂延常在地摊上挑选价格低廉的食物,买些破壳的鸡蛋作为父亲的营养品。这年冬天上海特别寒冷,小偷偷走了张澜唯一的御寒皮衣,后靠四川的侄儿张进人寄来棉衣过冬。

身居高位清廉节俭

解放后张澜身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位,仍然保持清廉节俭的作风。开国大典上,张澜仍然身穿旧的土布长衫。事前,工作人员见他出席庆典的新衣服,问他要不要定做或是买一套现成的,他指着自己身上已经褪色的土布长衫说:“就穿这件,不是挺好吗?”工作人员惊讶的说:“几十年你总是穿土布长衫,这一件都褪色了,太旧了,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可要讲究点!周副主席特意嘱咐过,让我们照料好你的生活。”张澜没等他说完,接从过话头说:“恩来总是想着别人,从不顾自己。抗战时期,有次约他到特园聚餐,我们一等再等,等到饭菜都凉了,还不见他的影子,只好用餐。我们还没吃完,他匆匆赶来了,一边道歉因开会来晚了,一边就坐。主人鲜英叫人在做几个菜,他说什么也不让,津津有味地吃着残羹剩菜。他的节俭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吗?正像当时要给恩来添几个菜不算奢侈一样,我参加开国大典做件新衣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多少百姓连温饱都达不到,不能忘记他们呀!粗茶淡饭吃着香甜;土布长衫,穿着舒坦。工作人员只好依着他。1951年夏天,政务院通知张澜第二天接受某国大使呈递国书。按照中国服饰习惯,张澜穿长衫就应罩马褂,但他却没有。张澜夫人立即买了一段绸料赶做了件马褂,应付了急需。后来由于接见外宾,参加外事活动,政务院为他做了一身新衣服,他都是参加活动时穿,回家就脱下放到箱子里。

张澜住所简陋。在几十年的政治社会活动中,他从不置公馆。刚到北京时,按他的要求曾一度住在比较简陋的马匹厂楼房。1950年春,周恩来听说张澜的家属要来北京,就给他找了几处房子,他都嫌宽了,予以拒绝,仍然住在马匹厂,也不要保姆,家务事仍然自己干。1951年夏,因接待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决定请他迁往一所较大的平方,客厅陈设比较好。他一看就不高兴,连声说:“太奢华了!我用不着这些东西。”随去的警卫员说:“这客厅是准备接见外宾的,需要布置好点。”他听了才没有在说什么。后来有关部门拟将房子修缮翻新,他坚决不同意。

建国初期,经周恩来批准,由国家给几位党外知名人士每月200元特别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款。当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亲往告知此事时,张澜却说:我已是国家一级干部了,不能再增加国家的负担。李维汉说“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还得请表老接受。”引经据典,说得张澜掀髯大笑。但张澜始终未领这笔特别费。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只好将此款按月存入银行。张澜逝世后,张澜家属又将此款全部还给国家。按规定,张澜的警卫人员应十几人,他却只要了4人,处处为国家着想。

张澜向来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不允许家人沾他的光。政府配给他的小汽车,除他因公外出使用外,家里的人,就是年老的张夫人外出,也不用公家的车,而是乘公共汽车。他的住处有三个小院,二十几间屋,但他在京的三个子女,没有一个住进去,都住在自己单位的小房子里。他对子女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只有尝过苦,才知努力奋斗,才能为人民服务,也才能创造自己的前途!”他从来不就子女问题向任何单位要求安排和照顾。有些亲友求他谋工作,他总是耐心说服,或嘱其先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再找工作。有位友人来信请他代为举荐,他回信直言相告“嘱荐爱莫能助”,然后说服道:“应知现在任何人,均养不起私人。任何机关,均不能随便荐人。” “如拟用其所学,应即就近打听,或报名登记,或参加短期训练,均系最好方法。”

张澜的高尚作风受到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54年10月1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众称赞他说:“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寥寥数语,既是毛泽东对他的高度评价,也是人民对他人生历程的准确概括。

 结束语

张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深厚仁爱思想和鲜明民本意识,政治上与时俱进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具有高尚的政治节操和品德。张澜在一生的政治社会活动中,从来不惧怕任何淫威,不向任何强权低头,不攀附任何权贵,政治上特行独立,决不趋炎附势。留日期间,他公然倡言慈禧退位还政光绪,并因此被扣押;保路运动中,为保路权不失,他舌战“屠夫”赵尔丰,即使砍刀临颈洋枪抵胸直至身陷囹圄,仍然以大无畏的精神据理抗争,视死如归;在国民党统治下,他不惧特务威胁,不受蒋介石的利诱(蒋曾以监察院长的高位相许),不怕国民党造谣污蔑,始终坚持正义立场,并多次当面顶撞蒋介石,痛斥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使国民党十分恼火,被视为软硬不吃的“顽石”和必欲除之后快的“眼中钉”。张澜是秉持和实践“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典范。

为官清廉,崇尚节俭,无私无我,乐善好施,这是张澜高尚品德的又一重要体现。在北洋军阀时期,他被誉为“川北圣人”、 “布衣省长”,在国民党贪污成风的腐败统治下,他却“清廉自持,纤尘不染”,新中国成立后,他身居高位,仍然坚持清廉为官,“树立了新中国国家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向来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不允许家人沾他的光。他生活简朴,时常土布长衫,粗茶淡饭,住所简陋,从不置公馆。他的薪俸收入并不少(比如在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时,月薪为500大洋,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但他却很少有积蓄,主要是他时常慷慨地资助进步活动和慈善事业,捐助贫困百姓。在成都大学任内他就“不惜拿出自己的薪俸来津贴”进步学生团体社团办的刊物。他每次回乡,都要挨家挨户给乡亲赠送钱物。

张澜品德高尚,人格伟大,是近代中国少有的以德持己,不断自省修身的道德典范。他的思想业绩和品德将不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湮灭,特别是他为官从政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不仅在今天而且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

张澜的一生是为国为民,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的一生。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又是传奇的,他先后经历晚清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并在每个时期都冲在历史的前面,都有所作为,都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张澜虽然离开我们已有57个年头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政治遗产。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张澜的思想、精神就是我们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的魂。“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每个同学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才是我们有价值的人生。遵循“四勉一戒”,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我们每一个张澜职校的师生员工,都要以自己是张澜职校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荣,身体力行,加强自身思想的磨炼,恪守“宽容、忍耐、坚定、明达”,学会多种本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共同铸造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新的历史辉煌。

思考题:

1、    作为张澜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如何向张澜先生那样励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