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开朗的"时尚先生" ------访"民主之澜"张澜的孙子张广华

作者: 陈翔、徐静、谢绮珊、刘旦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5-27 15:42 点击:1431次

 幽默开朗的"时尚先生"

    ------访"民主之澜"张澜的孙子张广华

   陈翔、徐静、谢绮珊、刘旦

    5岁读报看画;6、7岁在重庆随父逃避国民党特务追捕时,已认得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市长;10来岁,便已养成天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67岁的张广华不觉得自己孩童时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家都这样呢。不关心钱,就关心国事"。

    60年前开国大典时,张广华的祖父张澜先生穿着旧布长衫、头戴瓜皮帽就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在身边的毛泽东主席见此情景,感叹道:"表老,你也太简朴了,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应该穿好点。"

    岁月悠悠,就是这样,生活简朴、牵挂百姓、直言不讳的情怀,在张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忆祖父:民主之澜,山高水长

    9月8日下午,北京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中央民族大学住宅小区一间略显陈旧的小客厅里,身材高大的张广华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中。张家非常俭朴,唯书与照片不少。10来平方米的客厅里的奢侈品便是一台台式电脑,"嘿嘿,去年一咬牙买的。"张广华朗声笑道。

    在张广华的眼中,爷爷张澜"出名一辈子,穷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手中持有由他募集的民盟活动经费。恰逢冬天,他缺吃少穿,却对经费未动分毫,女儿张茂延为增加张澜的营养,只能到货摊上,挑便宜的硌锅臭鸡蛋买。

    张澜一生崇尚民主,以人民利益至上,每个中国历史转折点都冲在前面,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上世纪初,张澜主政四川期间,南充军阀石青阳要对张澜不利,曾派人乔装暗访其家,但见"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暗访者以实相告,石青阳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

    在张广华的印象中,孩子们都不敢在老人家面前淘气。但逢年过节就另当别论。爷爷会挨个听小孩子们唱歌,唱得好有赏,奖金额度为1块钱(约相当现在的1角钱)。张广华嗓门高,拼命吼出来,往往博得爷爷的奖赏。但懂得音乐知识颇有音乐才华的二哥张达华,却总被爷爷说唱得不好,达华很是无奈。

    张广华说,爷爷没有给晚辈们留下丝毫遗产,只留下他的高风亮节,始终不渝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晚辈们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从少年懂事开始就关心国家命运;对钱和财产没有概念,从不去刻意追求,简朴、廉洁;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始终起带头作用;深得祖父民主思想的熏陶,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从不觉得高人一头,非常平民化,都有许多平民朋友。

    张广华和路边小吃店工人、交通协管员都很聊得来。多年来,张广华和兄弟姐妹们在填写档案材料时,家庭出身一栏永远都是"高级职员",而不是"高级干部"、"革命干部"。所以每到一个单位,没人知道他们的祖父就是张澜。更多人获知这层关系的,是后来从其它组织部门的渠道找到线索的。

    张广华说,一部关于爷爷张澜的电视剧已摄制完成,名字就叫"民主之澜"。张茂延、张正华、张广华为该剧历史顾问。

    忆旧岁:妈妈依照广播缝制红旗

    张广华的父亲张乔啬,是张澜的长子。张乔啬一生秉承父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驻华盛顿物资供应委员会专员。期间他在华侨知识界进行宣传,联络爱国华侨反对美国军事援助国民党;在报刊上撰文批驳美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诽谤。

    1949年10月,有潜伏的共产党员敲开已回到重庆的张乔啬的家门。张广华当年7岁。他依稀记得当时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起,一名"国民党警察"以查户口为名进入张家,并低声告知:马上要进行大搜捕,张家已上了黑名单,要他们赶快走。张家几口人于是马上往重庆北碚撤离,一路只见国民党残兵败将,张广华还记得当时路过高官住宅区,看到曾任过重庆"市长"的吴国桢(父亲清华大学的同学)上车仓慌出逃。

    解放前夕,张家天天收听北京的广播。当时国民党怕老百姓听短波听到真实的信息,就强令家家户户都要把短波掐掉。张乔啬冒险拒掐。开国大典后的一天,广播里详细叙述了五星红旗的形状,那天晚上张广华的妈妈马上依照广播描述"开缝",国民党刚退,两夫妇就带着5个孩子举着五星红旗上街。"当时还有小特务来干扰,被爸爸骂走啦。"60年后当张广华说起此事已是浑身轻松。

    1950年,张乔啬举家迁到北京,这是张广华首次来北京,全家暂住张澜北京马皮厂胡同的家中。张澜就在这少有人知的普通四合院中,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五年。

    谈兄妹:时光流逝情谊依旧

    张广华的妹妹张梅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广华说,妹妹也是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开会时也少用发言稿,多是针对问题畅所欲言,不搞"党八股",不见套话、官话,讲话多是自己写稿,很少要秘书代办。 "她敢讲,实事求是,哪里苦关心哪里。"

    张广华给记者提供了张梅颖前不久在广西调研后写的一份材料。张梅颖在材料中写道:"前不久去调研,回来后一直有一种情绪在影响着我……可以说我是带着歉疚的心情结束广西之行的……寄宿制学校的宿舍楼建起来了,但孩子们的生活依然艰辛,三个孩子挤在一张铺着草席的硬板床上,伙食就是米饭就着一些黄豆;而在教学点走读的孩子,日复一日要翻越两座大山,走上两个小时人迹罕至的崎岖小路上学,在学校不食不休,放学还要走同样的路程。他们普遍身材矮小,衣衫褴褛,营养不良,充满稚气的小脸上露出羞涩的微笑……我想,这大概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师生现状的一个典型或缩影。"

    张梅颖在材料中总结出当前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津补贴制度;二是要调整农村和城市中小学生师比倒挂即农村生师比反而比城市生师比偏大的现状;三是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四是要改革职称考试;五是在修订《教师法》时,要增加教师权益保护的条款。要提高普教老师的政治地位,并使之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张广华说,我们兄弟姐妹关系极好,张梅颖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后非常忙,一年有一多半时间在外面调研,经常去艰苦的地方。原来兄弟姐妹几个一个月聚一次,"一块爬香山,爬完找一个小餐馆,快乐共食。"说起兄弟姐妹们的聚会张广华回味无穷。

    现在,妹妹工作繁忙,兄弟姐妹齐聚的次数减少了,不过大哥还会不时打来电话说"走,上妹妹家去"。于是,兄弟三人结伴步行到妹妹张梅颖家,海阔天空畅聊,好不热闹。

    谈家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

    "爷爷看到不合理的就要反对。"张广华说。张澜的敢说敢言之性格,也在后代的身上得到延续和传承。张广华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20多年,如果看到学校哪方面的决定或措施有不合理之处,即使面对校长也是据理力争。张广华大哥张正华更是因言获罪--1970年,他因言语上对"四人帮"不满,被逮捕并上报死刑,幸亏没批,在1973年被释放;大嫂则被下放到湖北。张广华说:"我们瞅见不合理的就要说,跟我爷爷学的!"

    张广华将写有爷爷座右铭的纸张从抽屉中拿出,逐字念给我们听。"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他说,这就是张家的"家训"。

    四勉中的"自修"当然重要。2007年,张广华三兄弟回四川老家省亲。在成都机场,早有警车在此等待,开始他们还以为警察是在办案。可后来发现警车怎么总开在自己车辆的前面?哥仨才恍然大悟,原来警车是在为自己开道。张广华平生第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他笑言"不是很舒服,有点内疚"。

    特写:"时尚网友"推荐电脑游戏

    张广华退休7年了。1979年,他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的老师,从此与这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彼时,张广华37岁,回北京之前,他已在锦西化工厂工作多年。1989年,他调到学校科研处主持工作。3年后,被委任为开发办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并在此职位上退休。他说自家人全都是敢怒敢言,自己也是这样。

    张广华退休后的生活恬淡而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炼一两个小时,围着学校操场慢跑3000米,再绕着操场慢走9圈,浑身舒畅。

    他声音洪亮,目光灼灼,从家里到北医三院约9公里路程,可以走去看病。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到中关村,他经常和老伴徒步往返,老人家对此深以为傲。"7岁前有很多自由的时光但不懂得珍惜,现在退休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舒服。"不少老人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张广华觉得自己未有体会。

    记者采访后,为求史实准确多次与张广华通电子邮件。张广华每次都是回复及时,不厌其烦,措辞谦虚。老人幽默开朗的性格在邮件中也尽显无遗漏:"你们给我拍的照片如看上去还中看不丑(哈哈!),麻烦你们给我发一两张来。不胜感激。我有半年没给我的孙女发照片了。"

    就在前几天,张广华这位比共和国还年长7岁的这位知名"网友"还在回复我们的邮件中附上了两个PPS小游戏:"魔术猫眼"、"打保龄球"。他在邮件中注明:"发去两个游戏,劳累时消遣休息!"

    好一位亲切有趣的"时尚先生"!

    链接1:张澜后代鲜有经商之人

    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澜长子张乔啬育有三子二女,皆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

    长子张正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保利集团副总裁,育有二子。次子张达华,同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毕业论文曾获当年十佳优秀论文,育有一女。三子张广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育有一子。大女儿张幼芳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一直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育有一子一女。小女儿张梅颖,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育有一女。

    而在张澜第四代后人中,受姑姑张梅颖影响,学医风气甚浓。张幼芳的女儿,张达华的女儿,张广华的儿子,张梅颖的女儿都是国内知名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家中鲜有专门从商之人。张广华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家从来想不到钱那事,够吃够喝就得。"

    链接2:早逝次子原是1926年老党员

    张澜的次子叫张崿。1936年,多年杳无音信的张崿突然回家,张澜欣喜若狂,他没有想到这个他一直牵挂的儿子,已是中共旅德书记。原来张崿是1926年的老党员,从北大就到德国,在旅德的支部做支部书记,后来又到苏联,在第三国际做宣传部长,当时他回来也是有任务,第一是保护一些同志,第二是恢复川北的地下党组织。张崿在张澜身边工作两年,也让父亲享受了两年的天伦之乐,在儿子身上,张澜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两年后,年仅30岁的张崿因病去世,张澜悲痛不已,短短两年的相聚,使张澜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胸中也多了一份对儿子的怀念和对共产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