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然显精神 平心慕高标 ——在张澜先生生平及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李朝林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5-12 09:40 点击:537次

澹然显精神  平心慕高标

——在张澜先生生平及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朝林


3aa1fbd015f6acd7fb5b11bbde9eb18b.jpg

张澜先生逝世已经66周年了,在中共建党100周年、民盟成立8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在先生的家乡举办这个研讨会,特别有意义。

  先生于民盟,是主席,是旗帜,是值得我们这些后继者永远景仰的高标。先生在重庆,是常客,是主人,是镌刻于巴渝历史的名人。作为来自民盟发祥地重庆的普通盟员,我从对一个名字的认知开始,靠近他,走进他,追随他,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初识当从开国大典的经典画面开始,继而见历史教科书上有先生的名字,然后就开始了较长时间的记忆与遗忘的反复。待到而立后,猛然惊怵于无根的漂泊,于是开始追寻之路。一个社会人,主动或者被动,都要与工作生活的运行方式结缘,而民主自是其中不二的选择。民盟幸得民主之名,秉承民主之义,团结民主之人,自当首选。先生是民盟的创始人,自然也是盟员成长的领路人。入盟后,对先生的认识自然也就逐渐增多了。他的“四勉一戒”,颇具警示意义,我将它挂在墙上,经常提醒自己。政治交接学教活动中,参观先生故居,瞻仰先生铜像,追忆先生事迹,更加坚定于自己的坚持。后读先生传记,对先生正纲爱民、兴学重教、献身民主有更深的了解。2010年,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全国两会民意涌动之时,以先生为主角的电视剧《民主之澜》在央视热播。我对先生的认识由模糊而清晰,由轮廓而血肉,由个人而集体,由组织而社会,而该剧的影响更是由盟员而大众,由精神而行动,由艺术而现实,由历史而未来。

近年来,细读盟史,带着先生“不自欺”的告诫,按照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方向,在组织的轨迹和先辈的背影里,探寻民盟这个组织和我们这个群体的文化基因,并试图通过个人的品格来构建能够彰显民盟组织政治文化的集体人格。如果要为民盟的文化基因找到载体,先生无疑在列。如果梁漱溟先生代表的是民盟的风骨、费孝通先生代表的是民盟的智慧,那么先生代表的则是民盟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主,二是独立。民主一直是先生所求索的,就算是只剩下言论和出版,也要努力地喊出一个民主的中国来。因此,陈毅敬称先生为“民主战士”,胡耀邦说先生有很高尚的精神,这就是他的顽强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先生一生颠沛,经历多个时代,能够始终挺立于历史的风口浪尖,并每每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所依托的正是独立的精神。因为有民主和独立这两种精神,先生才“持正敢言,公而无私”,才“品格甚高,言行相符”,才能感召群众、领袖民盟,才能成为中共诚直的朋友。

如果要进一步探寻这些精神的源头,不难发现先生身上具备的,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诗魂侠胆。这其中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舍生取义的不屈精神,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在文里,在剧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先生的浸染:为致知,求读扶桑;为齐家,待家人近乎苛刻;为建国,住不求其大,衣不恶其陋;以墨子兼爱进诤言,为褒后进乞骸骨。“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估计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一个人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先生在自己80寿辰上的致辞,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先生不仅一直信奉它,而且以实际行动对其作了最好的诠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生说仁说义、有守有为,一心所遵、毕生所致,完全契合大学之道、君子之德。因此,先生早得“川北圣人”“布衣省长”美誉,继又伟人毛泽东称赞他德好、与日俱进,今有“天下大老”的石碑矗立于旧居之前。

在历史的大潮中,先生自有圣人伟业:铁肩担道义,大义写春秋。如果屏蔽了时代的光环,先生也不失赤子情怀:傍树听鹂语,沿湖看莲花。在上海获救到北京颐和园暂住后,先生曾作《独坐》以表心迹:

顷刻风雷起震惊,雨过天青月更明。独坐阶前万籁寂,澹然惟觉此心平。

看惯了风云际会,听惯了惊雷乍起,此时先生眼前所见、内心所感,一切从容淡定。历史即将开启新纪元,先生“心平”所指,有个人际遇的弛然,更主要应该是一个求索者抵达彼岸时的坦然。多年以后,虽然这种澹然难免会被时间淹没、被喧嚣打破,但在天青更深处,依然可见星星点点,耳根最强音,仍是圣人困厄时的琴声。

dd3cd4a30bc5f89e7ed9a551a2d230d2.jpg

(作者系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民盟重庆市委盟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重庆市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