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与中共五大代表王履祥

作者:伍定明 来源:张澜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1-05-11 14:39 点击:727次

张澜与中共五大代表王履祥

伍定明


1872年4月2日,张澜先生出生于四川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张观沟。1887年,因家庭人口达二十余人,四亩薄田不能维系其日常生活,其父张文倬留下已成家的长子张从善经营张观沟的田地,举家迁往西充县岷山乡(今永清乡)赵山沟村,佃王乾臣100挑田地及房屋。从1887年至1921年,张家在此地生活了34年。在这里张澜发奋读书考中了秀才,在这里张澜结婚生子,张澜与原配夫人杨氏共育的四女三子都出生在此屋。其父亲张文倬、母亲杨氏均在此屋去世。据王臣的孙女、王履祥的女儿王慧碧老人(原西充中学教师)讲:“张澜先生曾多次说,没有王家就没有张家的今天”。据王慧碧老人介绍:张文倬当年在王臣处佃租的田地几乎是没有收取租金的,住房也是免费提供的。张澜对此事一直怀有感恩之情,在以后的岁月里对王家的后人给予了在力所能及范围的关照。后来王履祥同志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张澜就安排他在南充中学和成都大学教书。解放后张澜还多次过问王家后人的情况。

臣是西充岷山乡财主王钟顺的二儿子,少年时期就读于张文倬老先生的书馆。由于老先生的精心栽培和他自己的勤奋好学,成长为一个通达事理、深明大义、诚信守诺、为人谦厚、颇富亲和力的当地有名的绅士。与王臣同时就读于文倬老先生书馆的同学中,有一个是来自南充集凤场的张子南同学。他是慕张文倬老先生的盛名从数十里外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求学,学成回乡后终身从教。张子南曾在张澜任校长的“南充端明女塾”教书,还带上长女张天贞到该校读书。王臣、张子南二人同时受业于文倬先生名下,先是同窗好友,后结为“儿女亲家”。张子南的女儿张天贞嫁给了王乾臣的次子王履祥。王乾臣的大嫂是张澜的姑妈,王臣的几个儿子也都是张澜的学生,王臣与张澜家既是亲戚还是两代师生情。

1893年8月7日,王良翰字履祥(后来从事革命工作时,曾用王用时、王世麒、王凌汉、黄平万等名)出生于西充县岷山乡(今永清乡)赵山沟村。王履祥比张澜小21岁,与张澜是中表关系,后又求学于张澜,成为师生关系。由于两家居住较近,又是亲戚,关系十分密切。张澜先生看着王履祥出生及成长。张澜在这里考上秀才、到省城最高学府读书、到日本留学、领导四川保路运动等等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沟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震动,这一切冲击着王履祥小小的心田。张澜就是王履祥努力的榜样和人生的坐标。

 1905年,张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王履祥先后跟随表哥张澜在家乡小学堂和南充读书,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很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履祥因宣传革命,鼓动学生罢课被学校开除,后赴成都考入联合中学。1917年王履祥考入北京(燕京)大学预科班。同年11月20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张澜为四川省长。1918年5月2日,张澜抵达北京。5月3日,北京政府以川局非短期所能了结,命张澜在京设“四川省长行署”,俟川事稍定,再回川主持川政。12月北京《晨钟报》改组为《晨报》继续出版。蒲殿俊任社长,张澜以四川省长的身份兼任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实际工作。在北京王履祥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张澜。在张澜的关心支持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熏陶和启迪下,王履祥认真阅读了《新青年》、《晨报》等进步书刊,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他在北京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1919年3、4月间国内掀起留法勤工俭学热潮。赴法资费一部分由华法教育会资助,一部分自筹。四川贫苦青年学生,向学热情尤高,仅川北即有三百人。惟华法教育会基金困难,负责组织西南地区赴法勤工俭学的吴玉章写信求救张澜,张澜与川汉铁路在京股东和董事商定,以四川省长名义会同教育总长傅增湘,联名商请交通部支拨川汉铁路股款利息,作为华法教育会基金,籍以资助川籍赴法学生王凌汉(王履祥)、赵世炎、陈毅等二百余人的旅费。

1919年5月王凌汉(王履祥)、王若飞等人乘船抵达法国蒙达尼城补习法文、勤工俭学。国内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留法学生与国内爱国反帝运动相呼应,他们包围了中国驻法国巴黎公使馆,强烈要求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王凌汉(王履祥)积极参加了这一正义斗争。此后,他先后在法国几家铁工厂做工,不仅学会了技术,也学到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知识。

1922年,经周恩来、王若飞介绍,王凌汉(王履祥)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法支部的正式成员。1922年年6月18日,王凌汉(王履祥)在法国巴黎出席“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17日,旅欧少共在巴黎郊外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改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产生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王凌汉(王履祥)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3月,王凌汉(王履祥)、王若飞、赵世炎等12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先进分子,被选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在这里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1925年4月,黄平万(王履祥)和部分东方大学的同学被中共中央选调回国。到上海后,他即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创建与发展中共与共青团组织。 5月,建立了共青团郑州支部。同月,建立了中共郑州支部,成立了中共郑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均由黄平万(王履祥)任书记。8月,黄平万(王履祥)、王荷波、王若飞、李震瀛等组织豫丰纱厂工人举行反帝大罢工,获得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上海工人的五卅运动。同年秋中共豫陕区执委会成立,王若飞为书记,黄平万(王履祥)任副书记。黄平万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郑州地方党部负责人。

为加强对陕西共产党和工农运动的领导,11月王履祥受中共豫陕区委派遣来到西安,负责筹建发展党的组织。他来西安后参与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的领导工作,积极发展党员,于1926年初,领导建立了中共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地委除领导西安、赤水、渭南、三原、肤施(今延安)等县镇的中共特别支部外,还在西安城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支部,开展群众运动,并通过魏野畴创办的《西安评论》宣传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揭露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官僚政客的罪恶行径,号召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4月,军阀刘镇华率十万镇嵩军围攻西安。以黄平万(王履祥)为书记的中共西安地方执委会,领导各基层党团组织和党团员,广泛发动青年学生和市民群众,千方百计筹集粮食和军需民用物资,支持陕军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等部,坚持了长达八个月的反围城斗争。

为了使党的领导适应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在与中共中央未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黄平万(王履祥)、吴化之、魏野畴、雷晋笙等,于12月组建了临时性的中共和共青团陕西地方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党团联席会议,黄平万(王履祥)任书记(仍兼任中共西安地方执委会书记),吴化之任副书记。

1927年初,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黄平万(王履祥)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3月,召开陕甘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黄平万(王履祥)向大会作了关于陕西党的工作的报告。4月,黄平万(时任中共陕西党团联席会议书记兼西安地委书记)作为北方区的代表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初,王履祥返陕时,陕西已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中共陕甘区委无法召集党的代表会议传达五大会议精神,王履祥遂与耿炳光、魏野畴、李子洲商议召开了临时紧急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对陕西党的工作指示,于7月11日将中共陕甘区委改组为中共陕西省委,王履祥任宣传部部长。

8月,黄平万奉调离开陕西,到江苏任中共无锡县委书记。由于他是四川人,语言不通,右脚残疾语言和其他方面的原因,王履详错过了接头时间,没能在规定的时间里与党组织接上头,也没能履行中共无锡县委书记的职务,从此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奔波中仍没找到党组织。

1928年王履祥回到四川西充家乡后,在张澜的安排下先后在西充县立中学、成都大学任教,并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向学生讲解革命道理。他在成都利用成都大学预科社会学和出版部主任的有利条件,在学校中共地下支部的领导下,为进步学生组织印刷《新潮月刊》、《科学思想》等刊物,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1931年,他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觉而被捕,后经张澜先生出面保释出狱。1934年,张澜先生的帮助下,他被安排在成都安抚委员会通讯社任社长,以此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秘密出版革命刊物《天亮了》,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教育。

1935年,成都白色恐怖严重,王履祥无法立足,先后到丰都中学、绵阳中学及南充嘉陵高中任校长、教员和事务主任等职,仍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南充建立中共秘密机关"新华旅社"。1939年1月,"新华旅社"召集会议,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其他同志越墙撤离,他因有残疾未能逃脱再次被捕,在张澜营救下,不久获释。因身份色彩太红,王履详无法在四川继续活动,打算奔赴延安,巧遇贾子群从延安到了南充,告知从陕南进延安较安全,并借给他40块银元作路费。4月,他取道陕西汉中拟赴延安,因途中路费被盗,只好在兰州经商,筹措路费。有时作店员,有时自营,直到1949年8月兰州解放。

王用时(王履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仍然一直不停的寻找党组织,迫切希望回到党组织。根据当时党组织的规定,王用时(王履祥)未能重新回到党组织。但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念,把自己作为一名不在党组织的共产党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一点是十分难得和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理想,顽强战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品质。在成都大学、在南充中学、在西充中学、在安抚会,大家都知道他的红色身份,都在心里把他当作中共党员。对这一点张澜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张澜给与了王履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1949年下半年,兰州解放后,王用时(王履祥)向中共甘肃省委全面汇报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思想,要求分配工作。在甘肃省委领导中,有不少同志是王用时(王履祥)以前的战友或部下,了解王用时(王履祥)的革命历程,在他们的帮助下,1950年3月,甘肃省文教厅安排他到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工作,担任语文、历史课教师兼班主任。在任教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还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积极献言。自从1939年离开家乡后,有近14年没与家里的联系,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不知道的是在他1951年填写的教育干部登记表中,所填写的务农的女儿,后来成了一名在西充中学任教近40年的人民教师。1953年寒假,王用时(王履祥)向学校领导请假回乡探亲,但并未回到家里,以后也再未回学校工作,经多方寻找,终无踪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缅怀革命先辈,忠诚的革命战士、中共早期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中共五大代表王履详同志并学习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王履详的女儿王慧碧的回忆、王履详的自传、王履详的教育干部登记表等完成)

 

 (作者单位: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张澜文化研究院)